凤山县农村风貌数读:农业总产值增长47.3%,乡村旅游收入占比14.6%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广西农业主产区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

凤山县农村风貌

数读:

农业总产值从12.56亿→18.5亿,4年增长47.3%!

农民人均收入从9665元→1.5万,年均增速12.2%!

乡村旅游收入6亿,占全县GDP整整14.6%!

位于广西喀斯特山区的这座不起眼的小县城,凭借其独特的“土特产”资源,成功地将乡村振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在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广西凤山县依托其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品的潜力,打造了“特色定位、标准建设、产业链拓展、融合发展、品牌增值、主体带动”的全方位发展路径。该县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将一度深藏不露的优质特产变成了助力村民增收的宝贵财富。

资源普查“绘蓝图”,产业定位“精准化”

凤山县拥有别具一格的喀斯特地形,其生态环境优越无比,滋养了种类繁多的“土特产”资源。为此,当地多个部门联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对全域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采用“网络数据搜集与现场实地考察”的双重方法,我们已收集超过一万条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土壤成分、气候状况、人文历史等多个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幅县域“土特产”资源图谱,图中详细展示了特色农产品、桑蚕、地道药材、传统手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八大类资源。乔音乡的富硒土壤、百乐粳的种质资源、延续三百多年的蓝靛染布工艺、平乐瑶乡特有的黑猪种质等宝贵资源陆续被发现,这些发现为该地区后续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_广西农业主产区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

凤山县“百乐粳”特色品牌

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广西农业主产区_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

凤山非遗传承项目——壮族布艺培训现场

借助详尽的资源调查数据,凤山县成功打造了“资源、市场、政策”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广西农业主产区,并在此基础上,以八角和桑蚕为主导,核桃、油茶、杉木、中草药以及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联动发展,形成了以“5+2”为架构的产业布局。

桑蚕产业成绩斐然,蚕茧上车率高达95%,干茧茧层率48%,茧丝长度超过900米,品质符合5A至6A级白厂丝的标准,成为白厂丝精深加工的理想选择,全县的桑园面积也扩大到了4.3万亩。

凤山核桃荣获国家林草局的肯定,跻身第二批国家核桃示范基地行列,同时荣获自治区四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荣誉,还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保护,其种植面积已超过35万亩。

在广西凤山,这片土地盛产道地药材,品种丰富,多达27种。其中,在国家认定的106种药食同源药材中,凤山就拥有80种。这里不仅是八角、十大功劳等药材的重要产地,而且八角种植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随着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年增长率高达12%,至2025年,凤山更是荣获国家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称号,成为广西唯一获此荣誉的县份。

黑猪饲养业已构建起年产量达2000头商品母猪、3.5万头育肥仔猪以及10万至20万头育肥猪的生产规模,从而实现了年产值高达3.5亿元的业绩。

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_广西农业主产区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

凤山县种桑养蚕合作社带动农户使用新建设的自动化蚕房养蚕

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广西农业主产区

凤山县上市的优质鲜茧

标准筑基“强品质”,绿色生产“树标杆”

为了提高当地特产的质量,凤山县参照国际有机农业的规范,出台了《凤山县绿色农业生产全流程规范》,并形成了以政府引领、企业为核心、农户积极参与的绿色生产体系。在农业种植领域,我们积极推广“有机肥料替代化学肥料加上病虫害的绿色防治”技术,成功建立了6个绿色防治示范区,化肥的使用量与基准年相比减少了25%;在畜牧业领域,我们实施了“生态养殖加上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项目,建成了10个沼气处理中心和2.5万个家庭沼气池,沼气进户率达到了64.5%,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5%。广西共有20家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8种农产品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资格,同时,成功打造了3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品牌和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牌,其中“凤山核桃”更是荣登全国名特优新目录。

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广西农业主产区

凤山县农民养殖合作社发展本地黑山羊养

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_广西农业主产区

农业专家到肉牛养殖场了解养殖情况

凤山县针对重点产业,制定了38项地方性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从品种选育、生产管理到加工包装的整个流程,并进行了量化规范。借助“专家驻点指导”和“线上培训平台”,共培训了3万名农户。目前,重点产业的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已达到90%,农产品的优质率也提高到了82%,同时生产成本降低了12%。

链条延伸“提价值”,立体营销“拓市场”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凤山县持续发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颁布《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政策》,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成功吸引了18家行业领军企业入驻;针对养殖业,致力于培育黑猪品牌,研发高品质肉类深加工产品;在中草药产业领域,成功研发了板蓝根、十大功劳等十余种中药材的深加工药品;在种植业领域,推出了八角精油、八角调味粉、八角香料包、高品质山茶油、百香果饮料、火麻油系列产品等八类高端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至4倍;在传统手工艺品领域,与高校、服装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发团队、设计团队合作,推出了文创服饰、家居用品,产品单价从100元上涨至500元。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攀升至65%,加工总产值为25亿元,这一数字相较于2020年增长了110%。

广西农业主产区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

凤山县道地药材文化展示厅

为拓宽销售渠道,凤山县建立“线上+线下”双轮销售体系。线上方面,我们与抖音、快手等知名平台携手,举办了“县长直播带货”、“文化旅游节庆直播带货”以及“电商大集”等一系列活动,其中单场销售额最高达到了10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还致力于打造县域电商服务中心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并成功培养了102名本土主播,使得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了年均40%的稳步增长;线下方面,我们在南宁、广州等城市设立了12家“凤山特产馆”,并与深圳的大型商超建立了直接供应关系,确保了农产品能够从产地直接送达消费者餐桌。在2024年,该县农产品的外销比例已攀升至65%,其市场影响力已遍及全国范围内的15个省市。

三产融合“拓空间”,业态创新“增活力”

凤山县凭借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拥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精心打造了“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体验民俗”的四季特色农旅融合产品,确保了乡村旅游的全年不间断。三门海、云海茶山、蔬香岩境等田园综合体内,汇聚了旅游观光、康养度假、农耕体验以及非遗技艺如蓝靛染布、八角采摘等多种业态。这些综合体每年能够接待游客高达八百万次,有效促进了周边农户的平均年收入增长至2.8万元。此外,通过举办“凤山八角文化节”、“丰收节”、“广西三月三”以及“党旗引领 农市大集”等活动,每年还能进一步推动旅游收入超过三千万元。

该县大力推动数字农业、智慧物流以及农业研学等新兴产业发展。已成功打造了两个智慧农业示范点,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施肥和灌溉的精准化;同时,引进了中通、韵达等知名物流企业,构建了县域物流分拨中心,确保农产品在48小时内即可送达全国各地,有效连接了“田间地头”与“消费者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推出“农耕文化学习”相关课程,携手25所中小学校开展合作,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达1.2万人次,助力农业实现从单一生产功能向教育、体验等多功能领域的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新兴业态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已达到20%,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品牌赋能“塑形象”,文化铸魂“强内涵”

要想将地方特色产品转化为金字招牌,关键在于:首先,对县域内的品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次,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最后,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新形象。凤山县创新推出“寿源凤山”这一区域公共品牌,并对其标识、包装及管理实施标准化。采用“政府支持与企业运营相结合”的模式,在央视、高铁、抖音、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上广泛投放宣传及广告。此举使得品牌知名度大幅上升,增长了35%,其系列产品在市场上的溢价率也实现了15%至25%的增长,顺利进入了深圳、长春等15个省份及城市的高端商场和超市。

“一杯油茶里有乡愁,一块蓝靛布藏故事。凤山县深入挖掘产品文化底蕴,为油茶、八角、壮瑶服饰等特色产品编织品牌传说,制作了《油茶飘香凤山情》等十余部品牌宣传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电视台及自媒体等多个平台上播出,观看量突破3000万次;此外,还积极推动蓝靛染布、壮族服饰、鼎罐铸造、瑶族度戒等项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了“非遗技艺传承比赛”,吸引了300名手工艺人参与,通过文化赋能,使得产品的复购率提高至60%,品牌价值不断显现。

主体培育“激活力”广西农业主产区,联农带农“共富裕”

在凤山地区,正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态势,即:行业领军企业承担重任,农民合作社扮演核心角色,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其中。该县推行“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成功引入深圳俊隆、侨城卡乐等知名企业,采用“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吸引了6000户农户加入,使每户年均增收达到1.5万元;同时,创新性地实行“入股分红”制度,吸引村集体资金1亿元投入项目建设,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500万元以上的收入,培育出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并带动了1.8万人就业。

“小合作社”具备推动“大产业”发展的潜力。凤山县设立了专门用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并实施了合作社示范社的创建和家庭农场星级评定的项目。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0家(其中包括国家级示范社4家),家庭农场189家,经营总面积超过4万亩。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不仅带动了5310户脱贫户,还使得农户的年收入增加超过1000万元。凤山鸿福淀粉合作社等经营实体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使得社员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五万元,这一数字比入社前增长了75%。

广西农业主产区_广西凤山县喀斯特地貌农业发展_凤山县乡村振兴土特产

百香果种植示范片

一系列坚实的措施使得凤山县的“土特产”产业迅速壮大,有效促进了乡村的振兴发展。凤山县的农业发展成果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该县农业总产值为18.5亿元,比2020年增长了47.3%;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20年的9665元提升到了1.5万元,年均增幅达到了12.2%,这一增速超过了全市的平均水平;乡村旅游的综合收入达到了6亿元,占GDP的14.6%;此外,还成功打造了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达标率达到了100%。

凤山县以“土特产”为创作素材,通过“农业单核”向“农旅双链”的转变,从“品牌散弱”迈向“IP引领”,以及从“单兵作战”转向“主体协同”,运用全链条思维推动乡村产业实现升级。在喀斯特山区,它描绘了一幅产业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成效显著、居民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未来,随着“寿源凤山”品牌影响力不断上升,以及农旅融合的进一步深化,这座深藏于喀斯特山区之中的城市,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展现出更快的奔跑速度。

来源:广西凤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吴代昆

广西北海市海城区法院 吴国诚

广西凤山县农业农村局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