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包”迈向“大经营”
——湖北省襄阳市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模式”调查
余爱民李光河本报记者何红卫
土地托管在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均不改变的前提下,由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根据农民的意愿,对他们的承包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和服务,这既是一种有效应对“种田人从何而来”以及“如何种田”难题的良策,又是一种将小规模承包与大规模经营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也受到了进城务工农民和留守农民的广泛欢迎,成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典型模式。
湖北省襄阳市的这家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正是那类“土地未流转而实现规模经营”的先行者。该合作社历经五载耕耘,社员总数已达158名,并配备了160余台各类高端农业机械设备。其服务范围广泛,涵盖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以及河南省新野县等两省四县(市、区)的30余个乡镇。此外,该社还荣获了“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多项殊荣。最令人赞叹的是,他们成功研发了土地托管这一创新模式,该模式覆盖的面积超过十万亩,涉及湖北、河南两省的八个乡镇以及两万名农户,得到了当地民众,尤其是那些全家外出从事务工或经商的农户以及老年留守农民的广泛支持和高度赞誉。
王君正,湖北省委常委兼襄阳市委书记,在调研结束后总结指出襄阳市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襄阳市的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业机械服务为核心襄阳市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的方式,即便不进行土地流转,也成功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这一做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产出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路径。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技与农机这两大支柱,它们犹如车辆的双轮、鸟的双翼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留守的农民们尤其钟爱这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
宋涛,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分享了他在过去13年里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丰富经历。他主导创立的土地托管模式,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实施方法,并已走过四个发展阶段。
宋涛的职业生涯始于订单农业领域。他曾是襄州区张家集镇农技站的一名助理农艺师,名叫宋涛。在2002年,他决定自主创业,凭借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优势,通过推广良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实施订单收购,引导农民种植高品质的稻米。在此过程中,他注意到,分散种植的水稻在收购时成本高昂,且难以统一标准,加工后的整精米率也相对较低。他着手考虑将单家独户的种植模式转变为全村小组集体种植,旨在实现优质稻米的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进而提升粮食的品质。
源于农机推广的灵感。2008年,宋涛在走访乡村时,目睹了年迈多病的周明江农民在田间劳作,他因身体不便无法弯腰,只能在泥泞中艰难地插秧,每插一下都要挪动位置。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宋涛这个农技工作者: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老年农民难以耕种,我们是否能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提供机械化服务呢?
心怀善念,天意相助。恰逢襄州区农机化办在一些区域尝试推广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宋涛便主动投身其中,他联合了7位村民,共同出资购置了大型旋耕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成立了一个专门服务于农民的小型服务团队。他们在周垱村三组的400亩水田中开展了标准化种植实验,并展示了机械插秧技术。他们实行了统一的供种、育秧、施肥和机械插秧,实现了育秧和插秧环节的机械化操作。在服务收费方面,他们采用了“先享受服务后付费”的模式,在粮食统一收购之后向农户收取费用。这种既省心又省力、既省工又省钱的生产方式,深受农民的喜爱。那一年秋季收获过后,各户人家核算一番,发现那400亩的实验田平均每亩增产超过了150斤,而且利用机械收割稻谷并加工之后,整精米率还提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