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研讨会在中国农大举行,探讨高校博物馆如何服务地方产业?

5月22日,一场以“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为主题的饲料博物馆服务畜牧业发展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建立饲料博物馆的在线服务系统,旨在推动当地畜牧业的繁荣。潮新闻记者在会场观察到,与会者包括众多畜牧科技领域的资深人士:他们中有来自不同高校的教授,也有来自科研和生产前沿的研究员、资深畜牧师以及高级工程师。

IMG_8787(20250522-200903).JPG

研讨会现场 (记者 沈爱群 摄)

20多位专家学者,为何聚在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博物馆进行研讨?

今日会议旨在深入交流探讨:高校博物馆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党委书记兼副理事长,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的前副校长张建华如是阐述。

中国农业大学所设的饲料博物馆,是全球范围内首个以饲料为展示主题的高等院校博物馆。自2016年11月26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该博物馆至今已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超过五万人次。

本次会议的另一参与方为“科创中国”畜牧产业科技服务团。该服务团由我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建立,服务团团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国世教授指出,其宗旨在于促进畜牧行业技术成果的转化,确保前沿科技在畜牧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2021年服务团组建以来,全国参与试点城市已有65个。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海南省三亚市为具体案例,服务团近年来在这两地成功转化并实施了8项科技成果。此外,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他们还建立了中国农技协内蒙古呼伦贝尔短尾羊科技小院,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观察助农成果,我们发现服务团在各地区的畜牧养殖业中赢得了农户的广泛喜爱。他们的足迹遍布从产业领域到博物馆,又从地方回到高校。此次研讨会,实则是对服务团工作的一次迭代与提升,亦即其2.0版本的体现。郭晓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委书记,指出:“我们今日设立饲料博物馆服务平台,旨在汇聚更多资源,并号召更多科技力量共同参与,以期通过提供更卓越的服务,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那么全国农业展览馆 畜牧馆,饲料博物馆应当如何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在会上,专家学者们又提出了哪些创新的想法和策略?

北京农学院的方洛云教授指出,饲料博物馆内设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互动式“饲料配方系统”。在这里,观众可通过显示屏点击“玉米”“豆粕”“石粉”“预混料”等选项,并选择合适的“配比”进行模拟饲喂。若饲料的“配比”偏低,饲养的动物会显得消瘦且营养不足;反之,“配比”过高,动物则可能变得肥胖。

这套互动性极强的系统,其逼真程度令人赞叹!一旦公众对此产生浓厚兴趣,博物馆的科普作用便能充分展现。方洛云表示,从静态展示过渡到动态互动,建议增加更多此类互动项目。甚至,我们可以将各地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简化后,纳入博物馆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以此推动高校与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IMG_8794.JPG

饲料博物馆外景 (记者 沈爱群 摄)

朴香淑教授,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专家,指出饲料博物馆拥有两项“全球之最”:其一是展出的饲料加工生产线设备最为全面,其二则是展示了最多的饲料原材料。该生产线源自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知名的“饲料中试车间”,经过改造后得以呈现。1998年11月19日,这座当时国内独有、国际领先的“饲料中试车间”正式投入使用,此后,它为我国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超过6000名一线生产及管理人员全国农业展览馆 畜牧馆,这对我国饲料行业的加工工艺水平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条生产线目前仍在教学使用,吸引了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前来上课。机器启动后,众人得以直观地观察饲料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整个过程一目了然。我考虑的是,能否组织更多生产一线的从业者来此参观并进行交流。随后,或许可以进一步拓展饲料的生产和应用领域,同时,也让大众更深入地认识到从原料到制成产品,再到最终成为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以此推动食品安全的提升。”朴香淑如是说。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的高级工程师杨柳江谈到了产业数字化的话题。他指出,饲料生产企业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变为智慧化和数字化模式;同时,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技术、人才和项目等资源优势,饲料博物馆有望成为展示行业技术前沿的大数据平台。

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设无人化工厂和黑暗工厂将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高校在动物营养学以及工艺优化等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研究,而这正是我们企业所欠缺的。若能将我们擅长的领域,如设备制造、安全运营等,与高校的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我们便有望生产出品质卓越的产品。杨柳江表示,这样的产学研用结合的大数据集,若陈列于博物馆之中,无疑会成为激励后人的宝贵展品。”

王军军教授,中国农技协饲料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院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尝试将视野拓宽,将更多的会议、论坛等活动举办在博物馆这一平台上。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在此进行交流与沟通,观点得以碰撞,甚至可以开展国际间的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以高品质的文化传播和传承为手段,而且还能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形式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潮新闻202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