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秋收之际,蒙立胜常往田野间走动,观察民众的劳作情形。在众多平坦的稻田里,农业机械轰鸣作响,忙碌地作业,然而在面积更广的零散山地上,人们依旧依赖牛耕和手工锄地。
1月20日至24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贵阳成功举行。会议期间,1月21日,黔西南州分组会议中,作为列席代表的贞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蒙立胜严肃表示:“鉴于贵州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我坚信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具有极大的必要性。”
所谓的小型农业机械,主要是指那些适用于在狭窄、崎岖不平的特殊地形进行耕作的小型农业设备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诸如小型微耕机、小型开沟机以及小型玉米脱粒机等。与平原地区所使用的大型农业机械相比,这些小型农机设备更为轻巧、易于操控,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山区梯田等复杂的地形地貌,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作业。
贵州省的93%土地为山地,对小农机的依赖在此类多山地区尤为关键。多年来,我们耕作不懈却难以致富,多地土地闲置,农民不愿耕种,其根本在于劳动力成本高昂,以及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微薄。蒙立胜以实例说明,在采摘春茶的时期小型履带农机,一名工人一天最多能采得80至100斤茶叶,但若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一名工人的采茶量就能超越五个甚至更多工人的手工采集量。
2004年,我国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到了2020年年末,中央财政总计投入了2392亿元资金,支持了3800余万农民及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购买各类农机设备4800余万台(套),全国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71%。2021年3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以及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相关负责人指出,新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丘陵山区特色农业所需机具的补贴额度计算比例进行了提升。
2021年,贵州省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强调,需增强农业机械装备的性能,力求将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6%以上。对此,贵州省的人大代表毛文娅提出,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贵州省需致力于研发与本地情况相契合的小型农业机械,并且应加大对于小农机的财政补贴。
毛文娅担任兴义市乌沙镇磨舍村村委会副主任一职,并且还身兼一家农牧公司的总经理。在以往选购农机时,她曾感到迷茫:“举个例子,我们果园耕种所需的履带式农机,在我们所能查阅的补贴目录中,几乎找不到相应的补贴信息。虽然部分农机享有补贴,但条件是要购买指定规格的农机才能申请补贴。总的来说,那些能享受补贴的农机实用性不强,而群众普遍觉得实用的农机却往往不在补贴目录之列。”
蒙立胜指出,当前补贴范围较为狭窄,且补贴金额并不高。以贞丰县为例,去年该县的补贴金额仅为45万元,这样的数额使得民众购买农机设备的热情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蒙立胜指出,在贵州生产的农业机械中小型履带农机,符合本省特性的产品数量有限。他提出,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调研,增强贵州农机研发的投入,促使更多适应贵州地形地貌、具备贵州特色的山地农机纳入补贴范围,并走进民众的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的技术水平将得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将提高,土地荒废现象将减少,耕地保护的目标也将更加迅速地达成。”
本报贵阳1月23日电
实习生 李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