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当飞手 迈向“慧”种地
刘元浩,一位来自即墨的95后大学生,选择回乡创业,致力于推广植保无人机。他组建了一支专业的飞防队伍,该队伍每年作业覆盖的面积高达20万亩。
段泊岚镇,坐落于即墨区西北一隅,每年产出16万吨小麦和玉米,以及12万吨蔬菜瓜果,享有“即墨粮仓”和“青岛菜篮子”的美称。在这片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土地上,29岁的刘元浩正以他独有的方式,为乡村振兴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操控的植保无人机在田野间划出一道道科技感十足的风景,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被誉为“飞手队长”。
大学毕业当起新农人
2018年夏日,刘元浩即将迈入大学生涯的尾声,站在人生的重要岔路口。那时,互联网产业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高峰,众多大学毕业生争相向各大互联网企业递交求职信,憧憬着在编程与数据的领域中追寻梦想。刘元浩同样怀揣着成为“白领”的梦想,渴望有朝一日能运用自己的所学,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一通来自父亲的电话,彻底改写了刘元浩原本的人生轨迹。父亲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他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父亲提到,农村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可能,当前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像刘元浩这样具备知识的年轻人。他期望刘元浩毕业后能回到家乡,运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父亲的话语在刘元浩的内心掀起了阵阵波澜,激发了他对自身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
刘元浩自幼在乡村长大,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那片他熟悉的家乡土地,不仅承载着他的童年回忆植保无人机广告,更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经过深思熟虑,这位自小随父亲务农的农家孩子,坚决放弃了前往大城市发展的机遇,背起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途。那时的刘元浩明白,他的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放弃都市的繁华,放弃那些光鲜亮丽的白领生活。他深知,故乡的沃土呼唤着他的归来,那里孕育着一份他愿意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伟大事业。
推广无人机喷防技术
刘元浩回到故乡后,立刻投身于创业征程。他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决心运用所学知识,革新村民世代沿袭的耕作模式,为家乡农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彼时,他对传统农业的低效率和繁重劳动感到忧虑植保无人机广告,人工施肥和喷洒农药既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又难以确保作业的精确度。那日,他目睹了无人机在农业植保上的应用,其作业的高效性与精确度令他眼前为之一亮,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这一行列,将其视为开启改变传统耕作模式的契机。
刘元浩在无人机植保领域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他买下了首架农业无人机,并在自家的后院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机库,将心中理想中的高楼大厦中的“办公室”搬到了田野之中。不过,由于操作技能生疏、对无人机性能掌握不够,他在作业过程中屡屡遭遇困难。为了迅速精通无人机的操控技巧,他每日要么手持手机,专注地观看教学影片,要么携带无人机,在广袤的田野上不断实践摸索。在酷暑的烘烤中,他的肤色逐渐变得深沉。经过“线上自主学习加实地操作”的双重途径,刘元浩最终掌握了无人机的操控技能,正式踏上了成为一名新型农民的征程。
刘元浩在推广无人机智慧喷防技术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在农村,传统的耕作方法已经深入人心,村民们对这位年轻人带来的“铁蜻蜓”抱有疑虑和不信任。村中种粮大户潘风祥的疑问反映了众多村民的想法:“元浩啊,我们祖辈都是靠锄头为生,你带来的这东西真能比得上人力?”面对这些疑问,刘元浩并未进行争辩,他明白,唯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的真伪。
植保无人机正在执行春季管理阶段的喷洒农药作业。青报全媒体及观海新闻的记者赵健鹏进行了拍摄。
为了解除乡亲们的顾虑,刘元浩在自己的麦田中划定了两片试验田,一片采用无人机进行精确喷洒农药,另一片则采用传统的人工喷洒方法。这两片面积不大的试验田寄托着刘元浩的期望,同时也默默见证了科技与传统的无声对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刘元浩密切观察着这两片试验田的种种变化。最终,时间的揭晓带来了结果:人工喷洒农药的麦田虫害比例高达40%,而采用无人机作业的麦田虫害率却低至5%。这样的显著数据差异在村民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他们纷纷前来拜访,急切地表达:“元浩啊,明年春天,请你帮我家麦田也来飞一飞!”在这一瞬间,刘元浩明白,他已经迈出了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科技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芽。
成立“智慧飞防队”
随着村民对无人机技术的逐步认可,刘元浩心中悄然生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组建一支专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专业无人机团队。但要想打造一支卓越的队伍,自身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刘元浩全情投入于知识的探索,深入钻研农业无人机领域的各项知识,陆续获得了无人机植保操作资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资格证书以及植保无人机教练资格证书等一系列专业证书。
技术功底扎实,刘元浩着手规划他的无人机推广计划。他搭建了“田间课堂与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无偿提供无人机操作培训课程,并将自家的麦田无偿提供给学员们作为实践“试飞”的场地。在此,学员们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机会。
刘元浩明白,若想让农民朋友们理解深奥的科技知识,就得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来阐述。在讲解遥感测绘的相关内容时,他生动地打了个比方:“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就如同给麦田做B超检查,一眼就能看出哪里需要施肥、哪里有虫害!”接着,他指向天空中的云朵,继续举例:“这就像是看云来预测天气,科技就像是新时代的‘老黄历’!”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他将原本难以理解的无人机遥感测绘技术转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农谚,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员们能迅速领悟并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培训班的人数也从最初的五人增加到了三十多人,大家对刘元浩及其所传授的“高科技”的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刘元浩检修无人机。
刘元浩返乡创业的精神激励了众多年轻人,他们发现了家乡深藏的无限商机。在他的引领和推动下,周边村庄已有近20名95后、00后的青年人取得了飞手资格证书,甚至不少70后的“老农”也与时俱进,掌握了无人机操控技能。
在刘元浩的引领下,一支由近20名青年构成的“智慧飞防队”已崛起为推动当地农业进步的关键力量。该队伍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周边70余个村庄,惠及2000余户农户,其作业面积每年超过20万亩。他们运用无人机进行精确施肥与喷药,有效提升了小麦的单产约10%,同时,水果的产量也增长了大约15%。“智慧飞防队”凭借其出色的表现,在当地声名鹊起,成为一支备受瞩目的“科技助农先锋队”,并为当地农业的进步贡献了巨大力量。
记者手记
无人机成低空经济“先行官”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正逐渐显现其活力。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应用的关键载体之一,凭借其显著优势,正成为促进低空经济增长的先锋力量。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无人机正引发一场深层次的变革,为现代农业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刘元浩及其“智慧飞防队”堪称这场变革潮流中的鲜明典范。借助低空经济政策的助力,刘元浩的飞行防治团队得以持续壮大。最初,他们的农业无人机业务主要聚焦于病虫害的防治,然而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如今该业务已拓展至播种、施肥、吊运等多个领域,作业功能日益多样化,全面深入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各个环节,已然成为推动当地现代农业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我们并非城市逃逸的“失意者”,而是以科技之力重新塑造农业生产的“新农人”。刘元浩及其团队自豪地如此宣称。彼时,夕阳的余晖洒在麦田之上,为其增添了一道金色边缘。刘元浩正率领无人机团队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作物生长状况、气象预警等数据。这些数据如同跳跃的音符,生动地描绘出数字农业的美丽画卷。
往昔,这片土地以耕作为主,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生产手段较为陈旧。而今,刘元浩等新一代的年轻人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全新的理念,使得这片古老的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撰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