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京津冀将携手举办种业大会,协同发展成效显著

据相关报道,本年九月,京津冀三地的农业相关部门将共同举办第三十二届北京种业盛会。这次盛会的召开标志着京津冀农业合作迈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对于京津冀地区加速构建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的农业协同发展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实施后,该地区农业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京津冀三地以“净菜进京”为关键举措,合力打造了完善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市场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市场准入机制。其中,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42.5%,成为北京市蔬菜供应的主要省份。产业合作能力持续增强,共同推动现代农业种业项目、科技创新与推广等农业领域的发展,借助特色农业园区,共同构建了从种植到饲料、养殖、屠宰,再到深加工、物流仓储的完整产业链。京津冀地区的科技资源在河北得到快速转化,双方共同推出了绿色节水、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提升品质和效率等高效主导品种以及成熟适用的推广技术。齐心协力推动雄安新区乡村发展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致力于构建“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的智能农业模式,推动智能农机、智能采摘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举办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盛会,展示新型蔬菜品种和栽培技术,共同发布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_农产品流通体系_农业政策调整

虽有成效,但也有困难和挑战。京津冀地区农业的进步与资源环境的冲突较为显著;在城市建设和生态生活发展的过程中,对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与农业的进步仍存在矛盾;农业产业呈现同质化趋势,区域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京津都市的现代农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然而河北的现代农业发展仍有提升潜力;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尚不完善,转化途径不畅,而“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尚未成熟。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冀地区需在农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推进、以及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提速协同发展的步伐。

加大农业产业间的协作力度。顺应消费者对营养健康需求日益提升、农产品消费模式持续演变的趋势,致力于优化农产品的供应结构和品质。促进京津冀地区共建更多环绕北京的蔬菜种植基地,加速构建京津冀区域的农产品应急供应设施。合力打造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典范和区域农业知名品牌,增强该区域的农业整体竞争力。加强休闲农业领域的合作,旨在增强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的整体吸引力。大力推动“净菜进京”项目,不断拓展在京的市场份额。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互通与共同研究,定期举行京津冀农产品产销形势的季度研讨会农业政策调整,确保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价格信息的及时对接与共享。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联席会议的功能农业政策调整,实现风险监测与监管信息的共享。

农产品流通体系_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_农业政策调整

共同促进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借助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及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关键平台,推进优质品种培育、高效节水技术、土壤肥力增强以及深度加工等关键技术的联合研究。以河北为例,将与京津地区携手攻克适应河北盐碱土质和气候特征的种子“芯片”技术。同时,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提升京津冀农业科技成果库、专家库、人才库的用户服务功能。共同打造“通武廊”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域。

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重点整治。强化农业污染源头的防治工作,促进农业污染源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充分利用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的污染源防治力度。不断推进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的控制与效率提升,优化施肥模式,改进施肥手段,推广肥料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实施绿色防控措施、统一防治和农药的科学安全使用。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增强畜禽粪便、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同时,在白洋淀流域实施化肥和农药的限量使用以提高效果,并加强畜禽粪便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