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岛市农业农村部门发布了《青岛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行动”计划》,该计划覆盖了2022年至2025年。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青岛积极实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提升计划”,旨在确保期间内实现“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效率提升、无疫病发生、科技支撑强大”的目标。这一计划涉及良种培育、养殖、屠宰等全产业链环节,总规模达到千亿级别,旨在全力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青岛市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
提升畜禽种业质量
严格执行畜禽遗传资源分级保护的相关规定,强化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推进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各项工作。针对生猪、家禽、兔等主要畜禽品种,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创新合作联盟,培育出至少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配套系)。预计到2025年,构建起完善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系统,种畜禽产业的年产值将达到16亿元人民币。
提升稳产保供产能
持续强化生猪生产供应的稳定性,已设立20个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确保规模养殖场数量维持在800家上下,能繁母猪数量保持在15万头左右。在巩固并扩大现有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促进西海岸和平度地区的肉牛产业升级,加速推进莱西市奶山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或行业内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的建设,成功打造了5家国家级的示范场。预计到2025年,肉类、蛋类和奶类的产量将稳定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同时,畜禽规模化养殖的比例也将超过90%。
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指导基层建立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筑牢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监测、检疫监管、净化以及应急处置等环节,实现畜禽养殖全过程的综合防控。推动动物疫病在区域层面的管理,持续加强胶东经济圈内猪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联防联控工作,保持胶东半岛免疫无疫状态,努力在2025年前新建10个省级净化场和3个国家级无疫小区。
提升屠宰加工水平
不断推动生猪屠宰行业向更高层次转型,加速牛羊屠宰企业的资源整合,构建产业集聚效应。全面加强畜禽屠宰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分级管理,激励并扶持企业构建屠宰、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持续提升冷链销售和消费的比例。截至2025年,我国国家级生猪屠宰企业的标准化示范工厂数量将增至2家,省级畜禽屠宰企业的标准化示范工厂数量将增至12家,同时,屠宰行业的年度产值预期将努力突破130亿元人民币。
提升饲料兽药优化
加速推进生物饲料的研发与推广,注重其安全性、高效性和环保性,推动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绿色创新,促进饲料配方的多样化发展,进而实现配料和用料的精准化。倡导生产并使用“两低一高”的饲料产品,即低蛋白、低能量、高转化利用率的产品,以减少玉米和豆粕的使用量。同时,支持提升兽用生物制品等产品的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兽药和饲料产业的年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提升农牧循环水平
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初始控制,对大型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进行指导,确保其粪污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型基地。预计到2025年,全市将建成20家种养结合的循环基地,并培养出10家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将稳定保持在90%以上。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推进畜禽种源培育、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以及设施设备集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施农业机械购置和应用补贴措施,促进主要畜种养殖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均衡提升。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构建畜禽产业技术服务网络。预计到2025年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省级智能牧场数量将达到20家,智慧基地也将有20处畜牧科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提升名优品牌培育
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着力培育一批品质卓越、信誉可靠的畜牧企业品牌。构建覆盖全国的兔产品深加工基地和高端产品供应区域,并孵化出一批具有共建、共创、共享特色的“土字号”“乡字号”地方知名品牌。预计到2025年青岛畜牧站在哪,将打造5个畜牧业区域公用品牌,10个山东省知名品牌,以及20个青岛市知名畜产品品牌。
提升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饲料兽药、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效率。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畜牧企业主动发展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元化功能青岛畜牧站在哪,创建畜禽文化博物馆、休闲观光牧场等文化旅游项目。预计到2025年,将培育出5条产值达到十亿级的畜禽全产业链,以及3条产值达到百亿级的畜禽全产业链。
提升法治保障能力
推动制定有关中华蜜蜂等地方特色产业的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增强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条文的宣传推广。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对畜牧领域的行政审批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便捷化,以提升法治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