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前二十年标志着我国农业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关键阶段。2015年,中央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并加速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宽带网络的普及,同时推进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这一举措是中央政府多年来持续通过“一号文件”形式农业 信息化 规划,强调并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具体体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不同,因此,在推进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进行整体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区域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相协同。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全面推动,各地无论经济水平高低都应重视推进农业信息化,发达地区需借助信息化手段革新传统农业,并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提升传统农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拓展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而欠发达地区则应将信息化作为发展的动力,抓住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突破,以期实现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审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中,我们必须确保全面而深入的推进,同时还要明确关键环节,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机,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局部成功突破。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市场对信息需求强烈的区域,应强化信息网络建设,优化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深度挖掘,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同时,要引导、动员、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身于农业信息化体系构建和信息服务,创新性地研究、论证并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此外,要针对农户需求,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涉农信息服务,确保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真正发挥其引领、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三农”建设的关键作用,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泉,使这些地区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先锋,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
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选取,其关键因素在于所依托的农业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覆盖区域以及运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因此,我们进行区域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努力,应当与农业经济的进步相匹配,同步进行,共同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接触现代化教育、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我们应当主动促进科技文化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意识,促进其发展,同时,不断丰富农民的科普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和信息意识。在此背景下,需针对形势的变动,灵活调整农业经济的战略与措施,密切留意农业信息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动力的演变,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关键科技支持,创新性地改善农业现状,进而推动其稳定向前发展农业 信息化 规划,并全面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同步协调与快速进步。
三、满足需求与提升服务效果双促进。
广大农民群体在满足信息需求方面,亟需大量资金、时间、知识等资源的投入,并确保这些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然而,由于规模、收入以及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小规模农户在信息接收与运用方面能力不足,仅凭自身难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信息需求。因此,若仅依赖其自身发展,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将面临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同时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要满足并促进农民的信息需求,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备众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诸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它们的经营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对信息化的需求较为迫切,且信息资源的利用效果较为显著。目前,农业信息服务的重点应当集中在那些对信息需求较为迫切的用户群体,借助他们的典型示范和扩散效应,实现以点带面的效应,从而激发其他农户的信息敏感度,并促进他们信息需求的增长,同时增强他们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利用信息化服务的实际能力和成效。
为了提高和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的效能,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建设需要完成“三个转型”:首先,应从服务于政府决策转向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其次,应从主要关注生产信息转向全面关注综合信息;最后,应从单一依赖计算机网络转向综合运用各类媒体。
四、统一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统一。
需综合规划农业信息化的各项指标、规划、关键点、实施顺序、措施等,确保全国范围内实施科学规划,并有序推进。针对不同地区,应选用与其发展状况和环境相匹配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既要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又不宜超出其经济承受能力所及的范围。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区域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秉持整体观念,怀揣全国一体化的战略思维,严格遵守“三统一”准则——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标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的潜能,共同投身于建设事业,努力达成统一、开放、包容、互联、共建和共享的宏伟目标。
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鉴于各地在区域经济特色、经济成长程度以及人文地理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故在实施农业信息化项目时,必须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并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步骤推进。同时,要明确各地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领域,精心编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规划。在规划中,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突出重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策略,确保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信息化建设模式需因地制宜,依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具体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保障信息技术的领先性和实用性。
在信息服务手段上坚持多样化,特别是在农业信息设施较为薄弱甚至缺失的区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的提供,强化信息化组织架构的建设,采取多种方式,综合施策,充分利用传统信息服务手段,同时积极构建和发展新的信息传播途径与服务平台,确保农业政策、科技、生产、市场等相关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农民,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