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李博报道,6月1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首届林业碳汇论坛成功召开。会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园林绿化应对气候变化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正式公布。该计划涵盖六大方向、十六项行动、五十二项具体措施,旨在全面推动林业增汇减排工作。此举将有力促进城市副中心成为林业碳汇试点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北京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局长胡克诚指出,在园林绿化领域,生态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鉴于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我们必须在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中走在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前列。此外,各级方针政策也明确要求我们持续增强和优化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到碳普惠行动中来,共同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建设。
此次推出的三年行动计划,遵循“统一规划、提升管理;以创新为动力、实施差异化策略;逐步适应、协同努力;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方针,明确了“到2025年底,全区森林覆盖度、城市绿化覆盖度、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范围覆盖、湿地保有量、森林总蓄积量、森林植被碳储存量、碳储存量年增长速度”等增长目标。
相关行业需在丰富碳汇、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保障碳减排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适应并确保关键领域持续提高效益、加强综合协调以打造高质量林业碳汇试点、运用智慧管理实现高效协同发展以及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多方共建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
胡克诚指出,将着重实施十六项增汇减排举措,其中主要包括:扩充绿色资源总量,通过建设通燕运动健身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植物园等公园体系,以及西集镇等平原重点区域的生态景观带等工程,缩小公园绿地服务盲区,连接区域绿道网络,优化和平衡城市绿地增量布局,进而推动全域范围内的立体增绿和固碳工作。
提高绿色资源品质:通过实施潮白河及大运河周边自然景观林改造升级、商务富锦公园等公园绿地全面优化改造、平原林生态恢复等工程,不断改善城市绿地、平原森林、道路绿化网、交通绿化带等生态景观的质量,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绿色公共福祉。
推动平原地区森林资源增值和减排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示范区的构建,整合平原森林与城市绿化中典型的增汇减排模式及其相关技术体系,并大力推广使用。同时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探索林业碳汇效益的精准补偿机制,全面了解区域林业碳汇资源的状况,促进碳汇产品多元化价值的持续发展路径。
构建林业碳汇综合管理体系,需设立区级林业碳汇试点建设的工作组和办公室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并推出为期三年的试点建设行动计划。同时,打造林业碳汇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体系,以此推动行业在增加碳汇和减少排放方面实现制度化的规范、高效和常态化。
构建京津冀地区绿色增长与减排协同发展的示范:构筑京秦、京津两条生态走廊、北运河至潮白河生态绿洲,强化京冀生态水源保护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关键生态项目的建设成效,积极研究并尝试设立长期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推动碳汇增加和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模式。
胡克诚指出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通过采纳这些策略,北京城市副中心有望成为全国保碳增汇的领头羊,碳汇交易的践行者,生态补偿的优化者,公众体验的引导者,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榜样。同时,它将打造碳汇自产自销的“通汇赢”发展模式,为2050年北京率先达成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的碳汇抵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