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
为执行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转型的指导性意见》(国发〔2018〕42号)以及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升级转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苏政发〔2019〕46号)等文件要求,我们要着力推进农机“两融两适”(即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农机服务模式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匹配、机械化生产与农田建设相协调),以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升级,特此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农机“两融两适”发展的目标任务
农机“两融两适”战略是农业机械化向更高水平转型升级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也是必然的选择。目前,我省的农业机械化正处于全程、全面、高质量、高效发展的关键阶段,积极推动农机“两融两适”的实施,将有助于消除制约农机化转型升级的障碍,促进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和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步伐,提高其发展水平与质量。各级农业农村管理部门需恪守“规划导向、层级互动、协同推进、融合发展”的基本方针,全力推动农业机械的“两融两适”战略,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作业的机械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社会化以及设施的宜机化,从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达成提供坚实的装备和技术保障。
至2025年,我省将努力打造约60个粮食生产全流程机械化提升的示范县(市、区),以及大约70个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同时,将研究并制定超过60项机艺融合的规范标准,创建300个智能农机应用示范点,实现约500万亩农田的“宜机化”改造,并建设1000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农艺智能化相结合的生产技术体系正逐步完善,同时,农机在“两融两适”发展方面的总体布局也在不断优化。
二、加快推广农机“两融两适”的装备与技术
加强农机装备和技术在研发、试验示范及推广运用方面的薄弱环节,致力于填补短板,增强优势,从而提高农机装备及技术的供应水平。
在主要农作物领域,重点推广大型动力机械、多功能一体化复式作业机、高速精量播种(栽植)设备、新型耕整地技术、精准变量施肥施药技术、绿色烘干技术、油菜轻简化种植技术、花生收获机械以及大豆播种与收获等机械化装备,并同步推广相应的配套农艺技术。
在设施农业领域,重点在于推广标准化生产设施,以及包括蔬菜种子处理、育苗、移栽、施肥、收获、储运等环节的机械化设备与相关农业技术的示范与应用。
在果茶桑领域,我们注重于田间作业管理、有机肥料深层次施用、果实采摘、储存运输、以及分级与挑选等环节的机械化设备与相匹配的农业技术展示与推广。
在畜禽养殖领域,我们着重推广畜禽自动喂食、精确环境控制、养殖信息监控、动物疾病防治、水禽笼养、定量定位喂食、畜禽产品自动化采集与加工、粪便污水养殖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设备以及相应的农业技术。
在水产养殖领域,我们着重于自动化育苗技术、智能化投喂系统、水质监测、水产品的捕捞作业、水生植物的种植与收割、产品的分类处理以及尾水处理等机械化设备和相应的农业技术,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
在智能农机领域,我们主要关注自动化的导航系统、无人操控技术、精确作业操作、智能化的监测手段、物联网技术以及“互联网+农机作业平台”等,这些融合了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装备,以及相匹配的农业技术,正被示范和推广开来。
三、加快推进农机农艺多层次全方面深度融合
整合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资源,强化协作与支持,迅速构建并优化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架构。首先,在思维和模式上实现融合。农业机械需服务于农业产业,尤其是那些机械化水平不高的产业和领域,持续进行农业机械与技术的研发、改进和升级,打造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当某些作物或环节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且性能较为先进,农艺方面需要在品种选择、种植管理体系、栽培方法和具体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与机械化作业相匹配。同时,在标准规范方面实现整合。对于农机领域,需对现行的规范标准进行梳理,针对主要产业和关键环节的农机装备的先进性和配套适应性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需求和建议,并积极参与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在农业技术领域,需主导并携手农机相关领域,共同确立一系列关于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标准规范,包括适宜的作物品种、耕作体系、种植技术、养殖方法、生产流程以及机械化适应性等。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农业生产全流程、多角度、全域的机械化生产标准体系。同时,在推广实施过程中,也要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运用中,必须确保农机具的选择与配套能够最大限度地符合当地的农业技术需求,以此推动新型农业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与此同时,农机装备技术的升级换代也需持续跟进,以满足并适应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推广农业技术时,需将适合机械化操作及农机设备成熟度作为核心关注点,优先推广那些品种、种植、加工工艺及设备融合度高的农业技术,以此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农机设备的同步提升。此外,在培训与示范环节,应将农机知识与农艺知识相结合。农机培训不仅要涵盖农机相关内容,还应包括农艺知识培训,确保农机操作人员既精通农机又熟悉农艺,同理,农艺培训也应涵盖农机知识。我们将共同打造若干个机艺融合的示范园区,旨在加速将机艺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广相关技术试验,创新服务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
四、加快构建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体制机制
把握住机械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机遇,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进程,促进农业机械化向更高层次转变。首先,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规划先行原则。在最近几年,中央和省委的一号文件都明确指出要加速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以及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的推广。同时,我们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迅速开展对“十四五”期间智能农机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以此作为指导,推动本地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的发展。积极构建智能农业机械设备管理系统,针对农田作物、水产品养殖、家畜家禽饲养等不同领域,分门别类打造机械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应用示范园区,并在粮食生产全流程机械化示范县中,率先打造一批智能化/无人化农业机械“示范农场”。同时,积极争取财政上的支持与扶持。各地需主动争取财政援助,增加对智能农机系统平台研发、智能终端设备采购、技术保障与维护、操作人员培训等领域的财政资金支持,以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进程。此外,还需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保障智能农机系统得以持续稳定地运作。再者,需强化各方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结合构成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现与成效的显现,离不开农业农村部门、农业信息机构、互联网服务公司以及农业农机推广机构等众多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需强化智能农机领域的战略规划与统筹管理,引领互联网服务企业深化系统研发、推进终端设备部署及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农业信息机构确保智能农机系统与现行农业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与维护,同时,要确保农业农机推广机构负责终端设备的安装、开展培训以及广泛推广应用等工作。
五、加快建设农业“宜机化”融合发展基础设施
以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质、高效与便捷性,以及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改造为宗旨,加速形成优质种子、先进机械、肥沃土地和科学方法深度融合、相互协调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首先,要积极引导和培育适合机械化的作物品种。针对机械化播种、耕作、病虫害防治、收割、秸秆处理、籽粒烘干以及初级加工等环节的需求,从种子粒型、植株形态、抗病性、成熟度一致性、脱粒难易度等多个维度,增强新培育品种的适应性。二是着手构建健全的“宜机化”标准体系。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畜牧及水产养殖设施等领域,强化制度、标准、规范和具体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以更清晰地界定田间道路、桥梁涵洞、田地尺寸及平整度、无人植保飞机停放平台、农田与周边“三沟”的排灌设施建设、农业设施大棚以及畜牧和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宜机化”标准。三是稳步推进“宜机化”的工程建设。通过规范化的标准,促进建设新的“宜机化”基础设施,对老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强化建设过程中的监理与验收评估,切实推进农田地块的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以及互联互通,提升设施农业园区和设施大棚的标准化和“宜机化”改造与建设水平,扩大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此外,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宜机化”配套建设。强化县级层面的整体规划,科学规划设置集农机具存放与维护、农作物种植与培育以及农产品产地烘干与初级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站点,将其纳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畴之中,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服务品质。
六、加快发展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农机服务
积极扶持和壮大农机服务领域的各类新型主体、创新模式及新型业态,推动农机服务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服务各环节。首先,要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需重点培养和加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多样化的农机服务实体,并指导这些服务主体通过设备共用、服务联合等形式,构建起较为稳固的农机服务联合体。支持企业及社会资本与农业机械服务主体携手共建资源集中、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农业机械服务综合体。同时,积极寻求创新路径。尝试推广“全机械化+综合农业服务”的新模式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向农户提供包括全程机械操作、农资统一采购、培训咨询、农产品贮藏加工、销售对接以及金融支持在内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服务。倡导企业、社会资金以及农业机械服务提供者以“企业与社会合作”模式等多样方式协同进行农业机械操作、专业维护及农机租赁服务。同时,扶持农机服务提供者借助“联合耕作、联合种植、联合经营”、“全面托管”、“土地流转”等多元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动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此外,还要培育新的经营模式。积极推广“互联网+”与农机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对“农机直通车”等农机服务调度管理信息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同时,倡导研发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农机专用应用程序,实现线上购买农机、接受培训、作业任务派遣、维修维护等功能,以推动农机作业的有序流动,并确保服务的快速便捷。此外,我们还致力于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模式,并培养一批新型的特色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经营服务主体。
七、加快形成合力推进农机“两融两适”工作格局
各级农业和农村管理部门需强化组织管理,统筹调配各类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以加速构建系统化推进农业机械“两融两适”协调发展的工作布局。首先,需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需设立一个工作机制,该机制由农机、种植、种业、渔业、畜牧、农田建设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参与,旨在推动农机“两融两适”的协调发展。此机制需强化沟通与协调,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凝聚工作力量,共同应对农机“两融两适”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挑战与问题。此外,还需建立技术指导体系。省级层面已组建了特色农业机械化领域的专家指导团队,旨在为农机“两融两适”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各地需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专家指导团队,强化农机“两融两适”相关装备与技术的研究、标准的制定、规范的建立、技术培训与辅导、决策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构建起上下级之间相互联动、相互扶持、协同推进的技术指导体系。此外,还要构建起一个统筹协调的联动机制。将农机“两融两适”融入“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其作为核心议题和评估指标。在农业项目规划、技术规范制定、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绿色高效创建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环节,全面贯彻农机“两融两适”的理念。积极争取政策上的帮助,增强对农机“两融两适”的扶持。迅速推动农机“两融两适”模式的典型培育,增强宣传力度,及时归纳出可借鉴、可普及的成熟做法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强化示范效应,激发并提升农民在推进农机“两融两适”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