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极端事件频发,农业成应对气候变化重要领域?

近期,全球范围内气候极端现象日益增多,气候变化问题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农业作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鉴于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尤为敏感且易受损害,它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积极推动凝聚共识,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进入全球视野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992年5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得以确立,该公约亦被简称为《公约》。时至今日,截至2023年10月,已有198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我国系《公约》的早期签署国之一,亦为《京都议定书》及其修订版、《巴黎协定》的签订方。我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推动关于气候变化的共识形成,这包括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能力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强调国家自主贡献和承认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先地位。

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2017年的第23次缔约方大会上,特别设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罗尼维亚农业联合工作”议题。该议题通过提案、研讨会和报告等多种方式,致力于推动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其核心目标是着力解决因气候变化而加剧的粮食安全问题。在2022年,第27次缔约方大会作出决议,决定设立一个为期四年的“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行动沙姆沙伊赫联合工作”项目,旨在继续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领域带来的挑战。

2023年12月,迪拜举办的《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农业粮食系统领域迎来了可喜的进步。此次会议,全球70%的粮食生产能力得以体现,包括我国在内的134个国家齐心协力,共同签署了《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该宣言将农业粮食系统置于各国气候行动的核心地位,标志着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工作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立足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粮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全球在行动

农业不仅承担着生产与食物供应的职责,还兼具“绿色”特性和丰富的生态作用,它既是营养的来源,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正将农业与粮食系统纳入气候行动的范畴,旨在增强农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农业粮食体系的变革。目前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正逐步成为全球政策制定和行动趋势的主流。

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了《2022—2031年气候变化战略》,并在2023年开启了《粮农组织行动计划2022-2025》,旨在增强农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可见度和作用力,促进农业粮食系统向更高效率、更广泛包容性、更强韧性和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世界银行视农业、粮食、水资源和土地为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转型领域之一,并计划每年投入30亿美元资金,用于推动气候适应性农业的发展,旨在帮助各国提升农业生产力,增强抗风险能力,并降低农业食品链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各国正不断推动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在2021年,美国农业相关部门发布了《气候智慧型农业和林业:90天进展报告》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在报告中,他们提出了对推广的气候智慧型实践和技术进行量化及评估的建议,并鼓励生产者加入自愿碳市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农林业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同一年,欧美峰会达成共识,一致同意通过构建涵盖气候适应性农业在内的可持续食物体系,并采取降低甲烷排放等措施来优化生产手段。欧盟提出“从农场到餐桌”的战略构想,该战略旨在协助农民缓解并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升生物多样性,推动可持续粮食体系的构建,并加快向气候适应性农业模式的过渡。2022年,巴西农业和畜牧业部发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和低碳排放寻求可持续发展部门计划(2020-2030)》,该计划着重于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和密集型牲畜养殖模式,旨在提升农业生产效能并降低牲畜养殖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农业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正展现出协同努力和一致行动的趋势。

深度参与气候治理,为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确保14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始终是施政治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主动融入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治理体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我国已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和活动,旨在增强农业的气候适应性和抗逆性。这些努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中所作出的积极和重要贡献。

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绿色变革是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农业领域,减少排放和固定碳不仅是对抗气候变化的关键行动,更是农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巨大潜力。减排并非减少生产力,而是作为发展的引领,通过创新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助力农业实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紧推进农业和农村的减排与固碳工作,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而助力我国农业和农村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上实现绿色变革与长远发展。

政策推动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中国农业领域减排固碳工作。在政策领域,《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及《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等政策正在逐步实施,针对稻田甲烷减排、化肥减量增效、畜禽低碳减排、渔业减排增汇、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科技领域,我们全面开展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农业脆弱性与适应能力等基础性研究,同时推进农业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并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广集成成熟的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技术模式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提升农业粮食系统的气候韧性,进而推动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的实施。在中国各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农业生态系统创新性转型等应对气候变化的试点和示范项目。同时,强化系统集成创新,助力农业实现全面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在减排固碳方面的能力,为全球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当前,全球正面临一场百年未遇的巨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共同推进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协同治理,这不仅是一项共同使命,更是打造更具韧性的全球农业粮食系统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正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投身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持续促进农业领域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以粮食安全作为基础,将适应性作为首要任务,实现减缓与协同发展,增强农业的韧性,致力于推动全球农业的持续发展,并维护全球粮食安全,展现中国的贡献。

气候变化农业应对策略_全球农业粮食系统转型_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