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

编者按:近期,《关于稳妥推进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相关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明确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承包地细碎化试点活动的开展。此举旨在更有效地保障和维护农户的承包经营权益,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升耕地的使用效率。此外,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细碎化试点工作指导意见_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_承包地细碎化解决方案

一、耕地细碎化含义及各地探索

耕地细碎化现象,主要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状况、经济状况以及相关制度和土地承包政策所导致,表现为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拥有众多小块土地,每块土地面积较小且不均,肥力水平各异,且农户居住地与土地距离不一。

为了应对耕地分散化的问题,各地纷纷展开了一系列尝试。例如,湖北荆门市沙洋县实施了“按户连片耕种”的策略,对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给予了严格的保障,以农户作为基本单位来调整耕作土地的布局。通过村组内部的经营权流转、承包权的相互交换以及土地的重新分配等方式,确保每户的耕作土地能够连成一片,最多不超过两片,且避免出现交错分布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还坚持了农地的原有性质,确保了耕地边界的稳定。安徽省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的村民们主动提出“小田并大田”的构想,他们决定将两个村民组联合起来农业规模化经营条件,合并土地,确保农户的土地确权面积保持不变。合并后的地块通过抽签的方式分配给各个农户,实现了“一户一块田”的格局。在此基础之上,徐圩乡进一步推进了小田并大田和建设“大块田”的改革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托管经营的新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水平。

这些措施概括来说,可划分为两大策略:其一为保持承包权稳定、实现经营权连片化,即各户保留土地承包权,通过流转经营权达到集中连片的目的;其二为通过承包权互换,实现承包地的连片耕作。

二、耕地细碎化带来的难题

①耕地资源浪费

政策所致,我国耕地分配多依据人口数量及土地品质的不同,普遍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特点。农民在明确土地界限时,不得不割让部分土地,用以划设边界,从而使得实际可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缩减,间接引发了耕地资源的浪费,并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②机械化程度低

土地的“分界线”使得土地面积变小且分布不连续,大型机械无法进入,这限制了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使用。此外,由于同一农户的耕地分布零散,机械化设备的转移过程变得复杂,同时也延长了租赁时间。因此,农民并未从机械化耕作中获得实际利益,他们可能会继续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由此引发了农业生产规模与机械化之间的实际冲突,以及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众多农户不愿承担土地承包的原因在于土地分割过于零散,导致农业投入成本上升;这种情况还可能对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研制与推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阻碍农村的持续进步。

③影响农业生产率

耕地虽能减轻旱涝灾害、病虫害等农业生产风险,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细碎化耕作相比,规模化经营对提升水稻产量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案例数据揭示,耕地细碎化程度每上升1%,水稻产量便会相应减少0.05%,生产效率亦会下降0.03%。耕地分割成小块不仅减少了粮食生产的规模优势和技术效率,还使得我国粮食产量未能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佳状态。

④改变土地利用格局

耕地是土地利用结构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其自然形态的破碎化以及权属的分散化,将显著影响农户的经营活动,并对农村土地的利用优化和布局产生深远的作用。众多区域里,因土地面积有限,耕作不易,部分农户种植意愿不高,便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树,这一行为影响了邻近地块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结果,原本打算耕种的村民不得不将耕地转变为林地。这种现象的扩散使得大量基本农田演变成了林地,进而引起了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改变。除此之外,耕地的细碎化现象导致了权属界限的模糊和纠纷的增多,同时,地块的零散分布也不利于水利设施的统一规划布局,进而引发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从规划层面来看,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使得其存在对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生态用地的功能组合与布局产生了限制,这不仅影响了村庄和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土地利用规划的长远实施也极为不利。

⑤阻碍土地市场发展

耕地碎片化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规模化耕作的发展,进而间接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在以农业为主导的欠发达区域,这种碎片化现象不仅影响了土地的租赁与交易,还制约了市场的拓展。同时,它还可能引发更多的土地闲置和撂荒,从而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会引发当地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还会加剧农户的贫困状况,对区域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⑥破坏生态系统

耕地细碎化导致耕地质量下滑,同时耕地保护的“红线”政策也提出严格要求,因此地方政府与农村农民为确保耕地“红线”及农业生产,不得不开垦其他优质土地。这一行为使得人类活动区域持续扩大,不断侵蚀原本作为生态缓冲区的土地,从而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造成威胁,并增加了灾害发生的风险。

三、如何破解耕地细碎化问题

①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农村市场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作为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其影响耕地细碎化的程度因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而异。通过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并让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扮演基础角色,能够有效阻止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扩散。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确立土地的所有权,这为后续的土地整理、地块交换和权属变更提供了稳固的基石。同时,应构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机构,让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分配中扮演核心角色。此外,还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大规模土地经营进行规范。同时,设立专门用于扶持发展的资金,并增强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的支持。

②加强土地综合整治

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需统筹涉农资金,充分考虑地域特色,首要任务是全方位整治土地,包括农田、水利、道路、林地和村庄,以充分释放土地的生产能力,扩大耕地面积。在此过程中,应坚持“适宜耕种就耕种、适宜造林就造林、适宜放牧就放牧、适宜捕鱼就捕鱼”的原则,推动耕地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其次,应重视农户土地权益的整合以及土地的调整与交换,以此增大农民人均耕作面积,让土地整治的功效得到充分体现。在土地整治的实施过程中,强调提高公众的参与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确保土地整治从根本上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且有助于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小型农户的家庭式经营依旧是我国农业领域最为普遍的运作模式。近期,不少省份已开始尝试,将中小型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并实施了农业生产托管的新模式。观察实际操作,农业生产托管模式有效地处理了土地分散化难题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通过集中采购与销售手段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效益,并且依靠现代化的农业托管机构确保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准确应用。这一模式对于提升我国农业质量和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都产生了显著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发展势头。

④严格确权登记颁证

在推进土地细碎化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土地权属登记和证书颁发,准确界定农户土地的具体位置、边界、面积等关键信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障。同时,需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所取得的成果,确保在消除田埂界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后,能够依据确权数据追溯地块的原始空间坐标、边界范围及面积,从而维护农户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

⑤建立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耕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产的物质基础,更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生计的依托。若要优化和加强土地承包权的自由流转机制,推动土地的有效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从而有效缓解耕地碎片化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确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深入洞察并表达农民的诉求,确保在优化农业用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时,充分展现农民的意愿,构建清晰的土地流转争议处理体系,始终将维护农民权益置于首位。

总结

耕地细碎化现象是导致耕作成本高昂、生产效益不佳的关键因素,它对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化管理和农民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限制,同时也不利于新型机械和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我们亟需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以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的提升,增强土地的产出能力,从而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提供动力,并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效率和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