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报道,植保无人机,亦称无人飞行器,其名称揭示了其用途,即执行农林植物保护任务的无飞行员飞机。这类无人飞机由飞行平台(包括固定翼、直升机、多轴飞行器)、导航飞控系统以及喷洒装置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地面遥控或自主导航飞控系统进行操作,执行喷洒任务,适用于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多种物质。
与传统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式相较,无人机执行植保任务展现出精确度高、效率出众、环境友好、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势。加之植保无人机体型小巧、重量轻盈,便于运输,且操控灵活,这使得它们能够适应多种地形和作物类型,展现出广泛的适用性。
植保无人机历经两大发展历程
我国植保无人机产业最初于2008年起步,当时已有部分企业成功研发出油动直升机,并将其应用于农业植保领域。然而,当时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价格昂贵、性能不够稳定,尚未实现大规模生产,用户难以从中获得盈利。
植保无人机的拥有量原本不高,作业覆盖的区域也相对有限。然而,自2016年起,植保无人机行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众多知名的无人机生产企业纷纷加入其中,推动了产品性能和性价比的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设备销量逐年攀升,作业面积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张。
国家在政策上提供扶持植保无人机飞控,并实施购机方面的补贴措施。同时,一系列作业、行业、质量以及职业的标准相继出台,有效地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规范。
政策鼓励植保无人机发展
自2017年3月起,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上,便首次提出了将植保无人机纳入试点范围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并实施农机补贴的政策。
2017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以及民航局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同年12月,工信部也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8年3月,农业部与财政部再次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2020年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将支持无人机在植保领域的创新发展,并致力于推动植保无人机行业的进步。
截至目前,参与补贴试点的省份和直辖市包括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重庆、吉林、福建、甘肃以及江苏等植保无人机飞控,共计超过十个地区。
在整体试点资金的分配方面,其规模大致在千万元级别。得益于政策的扶持,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