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田间作业忙,西咸新区窑店街道助力农业增效

02479e7da47933264481e08471431bef.jpeg

无人机在田间作业。

老何啊,小麦正处在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进行拔节和孕穗,你打算何时驾驶飞机前来进行喷洒农药呢?最近,西咸新区窑店街道三义村的新农人何亚洲承接了一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订单,负责为邻近村庄的近百亩麦田执行“一喷三防”的操作。实现“农机进田,人力不进田”这一目标,背后得益于窑店街道不断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深入发展,为“兴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从而有效促进了辖区农田面积的扩大、农业产出的提升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小田”连“大田” 增产有秘诀

3月31日,下午两点左右,记者驾驶车辆沿着咸高路由南向北行驶,进入了三义村。途径盛开春花的乡村小道,一片片翠绿的麦田依次映入眼帘,它们在车窗外不断后退。该村与经开区仅一河相隔,尽管众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但耕地并未因此闲置。

踏入三义村内的那家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何亚洲,这位与农业技术、农机具以及农资打交道多年的老者,此刻正忙着调整无人机。他们合作社主要提供农资供应、植保服务、粮食烘干以及农机作业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他们工作的旺季,因为这时候气温逐渐升高,田间容易遭受红蜘蛛的侵害。如果喷洒农药的速度不够快,庄稼就可能被红蜘蛛蚕食,损失惨重。何亚洲轻抚机翼,提及小麦每年需喷洒三次农药,往昔农民需肩扛药箱,亲自进行喷洒,100亩地需雇佣五人,连续工作两天。而如今,仅需派遣一架植保无人机,大约三个小时即可完成。

农业社会化服务如代耕、代种在田间日益流行,窑店街道的田地间原本杂乱的地垄和地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小田”变成了广阔的“大田”,周边的零散地块和荒地也一并得到了有效利用。这样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双双提高田秀才植保无人机,村集体和农户的经济收入也随之增加。

去年遭遇连绵阴雨,眼看即将成熟的小麦在地里倒伏,似乎即将发芽……幸亏窑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鹏积极协调,成功引入了邻村擅长‘开飞机’的老何,及时喷洒了防止小麦发芽的药剂,从而保住了当年的收成。饶永定,西毛村的农户,回忆起过去,说道:为了使那些分散、空置的粮田重新焕发生机,消除大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疑虑,让大家认识到机械化种植的诸多益处,李鹏经常邀请像老何这样的“土专家”为大家详细阐述农业社会化托管的优势。他还会一边扳着手指,一边为农户们逐一计算:“人工喷洒农药田秀才植保无人机,每亩地要花费20元,而无人机仅需8元;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统一采购,每亩小麦种子的成本可以减少大约10%;采用机械化收割,每亩地可以减少大约10%的损失,这意味着每亩地能多收百十斤,换算成货币,大约是100多元……”

经过机械化种植的初次尝试,饶永定选择将自家的近百亩土地委托给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管理。在农忙季节,他总能得到无人机的支援、高杆喷雾机的喷洒、宽幅沟播机的播种以及低损收割机的收割,这些先进的“科技伙伴”让他的耕作变得轻松便捷。而且,每亩麦田的产量也提高了大约14%。饶永定兴奋地表示:“以前每亩地能收入1900元,现在托管后能增加到2200元。”

刘家沟的700亩、西毛村的200亩以及三义村的1800亩,今年合计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大田”面积,连起来几乎占据了半个街道的长度。李鹏在地图上比划,采用“街道组织引领、合作社执行、村集体配合以及农户参与”的综合模式,旨在扩大和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力度,将农户分散的“小片土地”整合为广阔的良田,交由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从耕种、收割到烘干等多个步骤实现机械化操作,这不仅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减少了生产成本,还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不缩水、产量有所增加。

028bd6912df113a6964d920cdcb65081.jpeg

破土而出的赤松茸。

撑开“致富伞” 种出好“钱”景

若言规模化种植构筑了粮食稳定的基石,那么特色产业的全方位发展便为农村振兴带来了新的活力。窑店街道不仅采纳了先进技术以推动粮食产量提升,而且还为农民搭建了一座通往农业富裕的桥梁——那就是赤松茸的种植项目。

在下午四点左右,踏进窑店街道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棚,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有序的田埂,上面均匀地覆盖着一层厚实的秸秆。记者轻轻掀开秸秆,发现松散的土壤中,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一片片洁白的菌丝。这个大棚目前正处在菌丝生长的关键阶段,不久的将来,那些戴着“红帽”的赤松茸将陆续从田埂中冒出头来……基地的负责人程雨解释说,成熟的赤松茸直径大约为5厘米,可以直接食用,口感清甜,质地滑嫩。

窑店街道为何将赤松茸作为主导产业?李鹏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赤松茸的经济回报丰厚,且这里的土地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其生长。以基地为证,每年可以收获两季赤松茸,40多亩土地的产量大约是100吨,年产值能够达到200万元,这对于农户来说,无疑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之伞”。赤松茸的生长周期较短,出菇速度也很快,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都需要众多工人的参与,这同时也为周边的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灵活就业选择。到目前为止,该基地已经为当地创造了超过3000个就业岗位。

记者发现,窑店街道推出了一种名为“农科院+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新模式,旨在打造一个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产业联合体。该模式研发了包括鲜菇、干菇、冻干零食以及赤松茸酱在内的多款系列产品。同时,它还成功拓展了盒马鲜生、西咸农鲜直营店和星河湾酒店等多个销售渠道,使得赤松茸能够更广泛地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为了构筑“无废”的生态农业新形态,我们变废为宝,将废弃的秸秆加工成赤松茸生长的优良基质,菌菇收获后的残余物质还能直接回归田地,既实现了环保效益,又提升了经济效益。程雨向记者透露,通过多次与李鹏的深入探讨,他们共同孕育出了众多创新点,如将“生态负担”转化为宝贵资源、探索林间种植模式、自主建设加工厂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等。

为了培育出一串连绵的菌类,打造从育种到销售的全过程产业链,2024年,赤松茸的深加工项目在窑店街道正式启动。以该基地热销的赤松茸酱为例,每瓶售价为22元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其中代工生产成本所占比例为25%。李鹏指出,若想扭转产品利润空间薄弱的现状,关键在于去除中间环节,实现自主加工。这一举措,正是窑店街道赤松茸产业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踏入不久前落成的赤松茸深加工车间,记者目睹了清洗机、烘干机、熬制机、罐装机等生产设备一一到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我们正积极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预计在上半年内即可实现正式投产。到那时,每年赤松茸酱的产量将超过百万罐,产值有望突破两千万元。程雨语气坚定地表示,项目一旦投入生产,将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突破传统的种植与养殖局限,逐步拓展产业链,从而为农民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

以“一粒麦”为基础筑起根基,借助“一朵菇”拓宽经济效益,窑店街道在肥沃的土地上勾勒出“丰”的画卷,让农民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坚实。

(记者 郭沛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