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三农”事业的长期发展,作出了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决策。近期,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山西晋中和江苏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示范区”)。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在此次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南京市人民政府代市长韩立明、中共山西省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以及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共同就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
徐南平指出,建设示范区旨在引领中国农业迈向创新驱动的增长路径,并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指引。他表示,科技部将致力于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农业创新驱动的先锋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区域,力求构建一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中心、人才中心、产业中心。
南京积极探索都市型现代农业路径
韩立明指出,尽管南京农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例仅为2.1%,且城镇化水平已高达82.5%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然而,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的关键中心城市,南京始终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视为重中之重,并不断努力,积极探寻在都市中心区域实现现代农业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
韩立明指出,南京坐拥优越的生态环境,凭借“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有地形,成功打造了500多个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发展绿色农业恰逢其时;南京汇聚了丰厚的科教资源,包括22所涉农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16位“两院”院士,科技助力农业的发展势头正劲;南京还融合了新兴的产业形态,农业现代化程度在江苏省内位居首位,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高居第一。
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坐落于南京市溧水区,占地面积达145.86平方公里。该园区近年来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智慧农业为核心,农业科技合作与创新资源逐渐汇聚,生物农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新技术展示、新成果转化、新产品的推广等优势日益明显,不仅对南京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在长三角区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升建成功,标志着南京农高区站上新的起点。
南京致力于持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资源使用的效益,一方面积极学习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紧密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大力整合国内外的优质资源,努力塑造一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中心;同时,进一步凸显品牌价值,以绿色和智能化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进程,以及农业生产的绿色化、生活化、生态化,为乡村振兴贡献南京的智慧和方案。”韩立明说。
晋中探索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赵建平指出,晋中成功获得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批准,这一举措基于有机旱作技术的尖端地位,旨在引领并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增强山西乃至中部旱垣地区的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他提及,位于山西晋中的首批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太谷县,已经肩负起“山西农谷”省级战略的建设任务超过两年,其核心职责在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推进农村改革的深入。截至目前,太谷县已成功吸引了众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农业特色产业的入驻,从而发展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高地、创新示范地以及改革前沿阵地。晋中地区近年来以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为核心,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在农业、高科技和科研领域,整合了一系列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模式,培育了一批高效发展的示范点,创立了一系列高品质的特色品牌。在提升北方旱作农业区的农业质量和效益、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的规模、优化设施农业以及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方面,进行了主动的探索,并致力于构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有机旱作被视为解决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对山西的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西,旱地面积超过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七成,因此,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了山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晋中地区已建立起丰富多样的小杂粮种植模式,各类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超过了一百万亩。当地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创新,掌握了包括土地整治、有机肥料施用、精细耕作、轮作养地、水土保持等多项有机旱作农业技术。这些技术为提高有机旱作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创新能力、竞争力以及综合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荣获了首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称号,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做好有机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的信念和决心。”赵建平说。
示范区建设将“加快、加强、加大”
徐南平指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杨凌示范区为参照,该区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道路。杨凌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其作用尤为显著。
去年,杨凌的品牌价值达到了800多亿元。在建设过程中,杨凌成功举办了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近4年来,每年博览会的成交额都超过了1000亿元。同时,杨凌在建设与发展中,对职业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现代旱作谷物农业,累计培训人数达到了48万。其中,1.5万名农民活跃在全国众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他们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南平这样说道。
徐南平指出,示范区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可概括为三个词:提速、强化、扩充。他强调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示范区的建设旨在引领我国农业迈向创新驱动的增长路径,并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指引。
兰玉杰指出,示范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使示范区创造的GDP中蕴含更丰富的科技成分、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展现更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实现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以此持续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光明日报北京12月4日电)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5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