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旱地变良田!山西阳曲县靠啥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敢叫旱地变良田(聚焦产业振兴)

过去,张立新最发愁的问题就是种什么作物才能赚钱。他的家乡位于高村乡北社村,地处干旱的旱塬,那里的春旱问题严重,以至于种子都难以播种下去。即便如此,一亩地的产量也往往不足300斤,辛苦劳作一年,勉强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山西阳曲县十年有九年干旱,沟壑遍布,这成了该县农业发展的难题。那么,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呢?

山沟沟迎来了旱作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北社村,全省范围内设立了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1230亩的谷田实现了统一播种、统一收割、严格封闭管理。张立新不禁感叹:“这项新技术真是太有效了,它能够锁定地下水源,收集天空降水,种植粮食再也不用担心干旱问题了!”

攻克水资源短缺难题,阳曲县坚定地选择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县委书记刘晋萍指出,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需要从单纯追求耕地面积和产量转向注重绿色发展和产品质量,发挥优势,规避不足,强化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使得特色农产品更加绿色,优势产业更加壮大,农民的收入更加丰厚。

科技改变“靠天吃饭”,用好一滴水,种出增收田

祖辈们依赖自然生存,北社村的村民们紧握着贫瘠的黄土地,过着艰辛的生活。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其他方法,但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除了耕种谷物和玉米,似乎别无他法。“我们并非没有想过改变,但在这片只能种植谷子和玉米的旱地上,又能培育出什么美丽的花朵呢?”张立新感慨万分,道出了家家户户的无奈之情。

推动旱地农业发展,该县聘请了农业专家,精心挑选优良种子,并开展了相关试验,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适用于本地的全膜微垄沟播技术日渐完善,而“地膜增产”项目也得以广泛推广。

起初众人持怀疑态度,谁料一亩地种植8万株苗,到了年底却都心悦诚服。北社村的农民康三海自豪地表示,示范田里的谷子亩产高达800斤,这比以往产量翻了一倍还多。

种植方法已发生改变。经过一番培训,张立新成为了振华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掌门人,谈及旱作技术,他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从播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规范,行距要保持在30厘米,株距则需20厘米,每穴种植5到10株,这样才能确保水分和土壤的保持,以及实现高产的目标。”

品种发生了变化。谷子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作为抗旱作物,示范田里进行了优选,北社村在五个品种中挑选出了更优良、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品种。“通过统一播种、统一管理,我们解决了旧品种混杂、杂乱无章、数量过多以及品种退化的难题,使得整个春播期缩短了十几天。”张立新如此说道。

_现代旱作谷物农业_ 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革命

谷子并非唯一,旱作技术已被推广至多种作物。在东黄水镇的马驼村,短短数年间,旱地蔬菜种植面积已增至1100亩。村支书薛保宏透露:“运用新技术,抗旱能力增强,产量也显著提高,茴子白每亩产量可达1.4万斤,扣除成本后现代旱作谷物农业,每亩纯收益至少有4000多元。由于效益显著,如今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在种植蔬菜。”

农技员来到村庄,新科技得以应用。大盂镇的农技员赵瑞云表示,各村落会定时举办“周末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技术、解答疑问。一片示范田如同没有围栏的学校,在这里,科技不再是墙上单调的宣传图,而是田间地头直观的收益。众多生动的案例,唤醒了农民内在的学习热情。赵林生,这位李家沟村的种粮高手,感慨颇深地说:“经过专家的授课,我才明白仅凭老一套的种地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尽管覆膜和起垄这些工作看似繁琐,但它们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丰收。”

孙国锋,阳曲县农委主任,阐述道,通过新技术,可以高效利用每一滴水,从而培育出增收的农田。旱作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作物对水分的吸收效率,使得每毫米降水可增加粮食产量一公斤,谷子的单产更是提高了50%以上。在示范区域,抗旱优良品种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全程机械化率超过九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比例也超过了四成。

阳曲县在抗旱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全膜微垄沟播技术,以及推广少耕穴灌和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措施;同时,与抗旱品种相结合,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等生物措施,“农技”与“农艺”双管齐下,有效推动了粮食产量提升、农业效益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将众多低产田转变为保水、保肥、保产的多功能“三保田”。

“有机”破解谷贱伤农,种地严标准,长出好产品

旱作技术解决了产量问题,但如何避免谷贱伤农?

刘晋萍指出,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仅仅专注于耕作,还应关注市场动态。“随着人们对于绿色、安全食品的追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确保优质土地产出优质产品。”

依托资源挖掘潜力现代旱作谷物农业,阳曲之所以能够形成绿色、有机食品的天然保护屏障,正是因为其地形山高沟深。在旱作技术的基础上,该县引入了有机农业的标准规范,培育出一个新的农业主体,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生产标准,建立了详尽的生产档案,从而推动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质量和效益。

政策扶持力度大。在县一级,每亩种植有机谷子可获得100元补贴;成功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品牌,将获得5万元奖励;荣获国家级荣誉的新型经营主体,还能获得5万元的奖励。这些新型主体发挥了带动作用,使得标准化生产得以深入人心并落地生根。

踏入北社村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可见一群村民正忙碌地在田里除草。他们解释道,由于合作社已签订协议,严禁使用农药,除草工作完全依赖人力完成;至于施肥,则全用有机肥料,每亩地施用100公斤的生物菌肥。尽管这样做人力成本高,开支也较大,但种植出来的谷物售价颇高,每斤能多卖五毛,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划算的。村民段秀萍这样说道。

赵瑞云指出,绿色防控技术已应用于田间地头。当农作物遭受病虫害侵袭时,便采取生物制剂或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试剂进行统一防治,确保食品安全,守护我们的“舌尖”。

严格把控土壤质量。在北社村的田野中,地膜薄如纸张,其色泽略深于常见的农膜。张立新解释称,此类地膜以玉米和高粱为原料制成,仅需一个多月即可自然分解,无需人工回收,有效防止了土壤污染。

 有机旱作农业技术革命 __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严格把控环境质量。位于泥屯镇东青善村的盛禾农场,一台电动拖拉机正在田间劳作,既不排放浓烟,亦无巨大噪音。驾驶员白师傅评价道:“这台机器速度挺快,既无异味又无污染,仅需充电两小时,便能耕作20亩土地。”县级部门积极推广电动农业机械,旨在降低排放,确保农产品的环境安全。

优质商品无需担忧销售难题。全县推广种植了十万亩有机旱作谷子,其中一万亩为富硒品种。北社村凭借谷子的优良品质,在年初便与商家达成了订单,确保了高品质与高价格。马驼村的蔬菜通过农产品与超市的直接对接,成功进入了太原市的美特好超市。薛保宏自豪地说:“我们生产的蔬菜无需检测,深受市场喜爱。”凌井店乡河村实施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成功发展了日光温室,单亩收益突破了2万元大关,而示范区也因此年增收入近千万元。

孙国锋指出,该县以有机旱作农业为核心,致力于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在此背景下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成功培育了207个种养大户,成立了8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27家农业龙头企业。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全县61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发展,实现了10.2万亩土地的流转,并扩大了1.8万亩的“三品一标”种植面积,使得有机旱作农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功能农业做强优势,全产业链升值,黄谷子变“金谷子”

如何将特色转化为优势?阳曲县致力于发展功能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提升。

在发展阳曲小米产业的过程中,我县着重强调其养生特性,致力于培育“首邑田园”这一公共品牌。我们计划以该产业为核心,构建五个加工服务区域,并设立专门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此外,我们还将着手打造一个集小米研发与体验于一体的服务区。

县供销社负责人何瑞峰表示,线上线下共同推动,优质的小米能够实现更高的售价。他强调,阳曲小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口感香甜,具有滋补脾胃的功效。去年产品一经上线,便迅速热销,首日销售额高达5万元,每袋1斤的小米售价更是高达18元。

阳曲小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匪浅。北社村的村民康建平分享了他的经历:“去年,我种了30亩谷子,并与公司签订了订单。有了他们的技术指导和价格保障,我无需担忧,最终一年的收入超过了6万元。那些金黄的谷子,如今真的变成了‘金谷子’。”

强调休闲体验,推动传统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在黄寨镇上安村,这里设有欢乐的农场、可供采摘的瓜果蔬菜园,还有充满黄土特色的窑洞,呈现出一幅幅如画的乡村风光。根据既定规划,该示范区域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高科技农业展示区、绿色农产品栽培区、果树种植区以及生态保护区。各个区域分别布局相应的产业,不仅促进了特色旱作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塑造了独特的地域风貌。

将农业打造成风景,将农家改造成旅舍,村民们摇身一变成为“三金”农民。村民高金红这样说道。那么,“三金”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土地流转可以收取租金,在基地工作可以获得薪金,参与产业入股还能分得股金。村民张继建所创办的乡村游乐园,年收入也达到了数万元。

阳曲县正精心规划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蓝图。依据既定计划,全县将致力于建设10万亩有机旱作谷田、1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10万亩中药材花卉基地以及10万亩绿色蔬菜种植区。刘晋萍指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地实施既定规划,就一定能够将旱地转变为肥沃的良田。”(记者:胡健、赵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