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3月12日,中新网报道,随着春耕时节的临近,辽宁省市场监管局携手省农业农村厅,于今日启动了2019年度的农资打假专项活动。此次行动将集中整治农资产品中存在的虚假宣传、商标侵权以及损害农民消费者权益等不法行为。
辽宁地区近年来加强了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有效保障了辽宁农业生产的稳定安全,同时有力地维护了众多农民的合法权益。
据相关资料显示农资114,2018年,在流通环节对农资产品进行了527批次的抽检,发现162批次不合格;在生产环节,对325家企业的382批次农资产品进行了抽查,检出不合格的有5批次。同时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对4家生产企业进行了行政约谈。总计查办了114起农资案件,成功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0万元,其中3起案件因涉嫌犯罪已被移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2019年针对农资领域的打假行动将聚焦于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实施严格的监管政策,不断健全科学的监管手段,坚决打击生产与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同时,致力于改善辽宁省的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一个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消费者在挑选农资产品。 韩宏 摄
据消息,辽宁省即将启动对农业资材产品质量的专项检查,并将迅速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发布消费提醒。通过实施约谈、召开质量分析会以及现场巡查等多种手段,该省将加强对于不合格企业后续处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同时,加强信用监管力度,提高保护农业工作的效率。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增强对监督抽查和检查结果的公开性农资114,并将其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于存在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措施,一旦失信,将面临全方位的限制。借助信用监管手段,促使生产和经营单位切实承担起农资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此外,需强化各职能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广泛运用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以增强部门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同时,优化部门间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执法行动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农资市场监管领域的协同治理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