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林区正积极寻求转型发展,2017年1月22日清晨,职工张方春携家人抵达了林区的办公区广场。在此,一场关乎企业前途与职工家庭命运的挂牌盛典即将拉开帷幕。在省森工总局党委书记李坤严肃的宣告声中,一块缀有鲜艳大红花的名牌——“方正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映入职工们的眼帘。“这名字听起来很有气派。”张方春轻声向家人透露。这个名字响亮的新机构,自2015年1月1日起将与方正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委员会合并办公,采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模式。作为全省森工林区改革“2+1”(方正林业局与沾河林业局及亚布力景区)管委会的试点单位,该局计划在2020年年底之前,为全省森工林区改革开辟一条既可借鉴又可复制的转型路径。自2014年4月1日起,我省国有重点林区的商业性采伐活动全面终止。那些辛勤工作了数十年的老工人们,含泪将油锯和绞盘等设备封存入库。张晓华书记向记者透露,方正林区拥有五万名林业员工,其经营面积超过二十万公顷,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旦停止伐木作业,员工们便需转换工作岗位方正林业局局长王清文,而“去向何方”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员工的安置,也关乎林区的稳定,这成为了林区管委会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自2010年起,我们便开始面临转岗的挑战,那时,我内心充满了抵触和无助。刘庆强,这位在吉岭林场从事伐木工作二十余年的老工人,向记者倾诉起那时的忧虑:“油锯一放,我还能做什么?”在全面停伐的初期,像刘庆强这样需要转岗的工人超过了万人,有的人情绪低落,有的人满腹牢骚……曾经高呼“顺山倒”的豪情壮志,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油锯放下后能做什么?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一个疑问:想要继续工作,资金又从何而来?停伐之后,林区昔日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景象不复存在,想要发展替代产业却受到守旧思想的制约,手脚被束缚:由于缺乏独立的财政税收体系,招商引资变得“拥有丰富的资源,却缺乏谈判的筹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满怀希望的投资者失望而归,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长期以来,林区一直实行的是政府与企业合为一体、政事不分的管理模式,“林大头”变成了“林头大”。林区管委会主任王清文表示,我们已陷入一个境地,若不进行改革,便将失去发展的可能。正当山穷水尽之际,却意外迎来了转机。2015年3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方正林区作为森工总局“2+1”管委会改革的试点,获得了特殊建制县的财税权限。这样一来,林区转型的道路便豁然开朗,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林区管委会紧紧把握这一有利时机,以解决“人员去向何方,资金从何而来”这一难题为目标,于2015年4月推出了“生态建设为根本、产业发展为支柱、民生保障为基石、文化繁荣为动力”的“四区”发展战略,并开始加快职工转岗安置、推动接续产业发展、规范企业运营、重建生态屏障的进程。在油锯的轰鸣声中,林业工人们往往对生长在低洼地带的蒿草视而不见。但到了2015年石家庄市神兴小学,这片不起眼的蒿秆却意外地成为了方正林区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大连丰和草本箸业公司,正是利用林间矮小灌木作为原材料,生产一次性卫生筷子的企业。在与林区管委会的协商及实地调研基础上,该企业提出了“蒿箸”这一生态产品的生产构想,这一理念与方正林区“四区”发展战略高度契合。2016年年末,丰和草本箸业正式投产,其产业链已拓展至300多家特色种植户。方正林区的干部职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有着深刻的感悟。在伐木作业阶段,方正林区的森林覆盖面积降至了1800万平方米的警戒水平。没有了生态的防护,所有的战略规划都成了无源之水。林区管委会主任王清文指出,他们将生态建设置于“四区”战略的首位,通过实施森林恢复和植树增绿等措施,现在的森林覆盖面积已提升至2100万平方米。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原本的绿水青山逐渐转变为宝贵的金山银山。以罗勒密山景区为参照,方正林区深入挖掘生态旅游的潜力,着力完善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到了2016年,该景区旅游收入高达6015万元,盈利401万元。诸如“氧吧”、“水上运动”、“增收”等原本各自独立的生态旅游元素,在方正林区实现了有机结合。“以林养人,以人护林”,这样的生态发展理念为放下油锯的林区工作者带来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自成为“2+1”改革试点单位后,方正林区借助“招商之春”与“招商之冬”两大活动,着力推进产业振兴,成功转变了以往“一木独大”的经营格局,从而实现了超过5000万元的显著税收收益。尤其是自2016年下半年起,依据省委省政府及省森工总局的指导要求,该区致力于深化“原字号”、“老字号”以及“新字号”三大领域的文章,为民生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吉岭园区内,66台巨型风力发电机日夜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各地,同时也为方正林区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黑龙江辰能中宇公司投资建设的百万千瓦级风电项目已投入运营,其中一期工程的总装机量达到了10万千瓦。据林区招商局局长马全忠透露,今年项目还将追加投资9.2亿元,目标是建成“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风电基地。现今,“大风车”项目为林区贡献了将近千万的收益。在管委会所在地的生活区域,按照“显山露水、透风采光”的规划理念,一座座新型社区有秩序地坐落在松花江边。近些年,林区管委会推进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昔日的“一面坡”旧式平房,已蜕变为今日的学府嘉园、福成名苑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目前,林区内已有14,879户林业职工家庭搬入新居,棚户区改造覆盖面积达到了121万平方米。在过去两年推进民生安居工程的过程中,每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都超过了5,000万元。与此同时,林区管委会在实施文化振兴区域战略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近几年来,他们通过翻新职工活动中心、增设社区体育娱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同时,“德耀方林”与“书香方林”等活动的举办方正林业局局长王清文,也为林区职工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在林区进行转型之际,关键在于确保林区居民能够切实感受到成就与满足。林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张晓华如此感慨。“哞哞……哞哞……”在西南岔林场的山峦之间,徐单丽以她独有的嗓音呼唤着在林间漫步的黄牛。自从转岗以来,她向林场领导提出了养殖牛群的计划,并迅速获得了强烈的支持。“林场不仅支持她的转型,还期望通过她的成功,激励更多员工实现转岗。”西南岔林场场长徐丛亮如此表示。此外,林场还在积极拓展销售渠道、提供贷款支持以及防疫措施等方面,为从事养牛工作的职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徐单丽,她饲养了156头肉牛,因此被林场员工亲切地称作“牛司令”。转岗的工友们目睹了“牛司令”的非凡魅力,纷纷投身到养牛的行列。王国峰,这位昔日的林场技术检验员,现已转型成为拥有80头牛的“牛倌儿”,年收入高达10万元。今年他在局址购置了楼房,明年计划购买汽车。王国峰的成就感显而易见。转型启动以来,林区凭借有限的资金,对转行从事养殖和种植的工人提供了补贴与扶持,极大地鼓舞了员工们的士气。姜凤刚副主任表示,2016年,随着西南岔林场牛的养殖数量增至2000头,管委会出资130万元,为养殖户修建了占地8.8万平方米的牛舍,成功解决了肉牛过冬的问题。近年来,管委会逐年为各林场注入资金,每年投入高达1000万元,用于支持种植与养殖项目。同时,他们还提供了必要的场地、水源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目前,林区着力发展的北药、富硒大米、河蟹等特色产业,已为职工们带来了收入增长和士气提升的双重效应。此外,林区人的自信与活力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1月,林区管委会在涉及民生的重要部门如水、气、热等领域,实施了“政企分离”和“政事分离”的政策,旨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服务质量。我们林区物业的保洁工作,其效果绝不逊色于市区内的同类服务。许军自豪地宣称:“每年春天,林区医院都会为职工提供疫苗接种服务,我们供暖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燃气公司的客服热线无论何时拨打,都有人及时接听……”他一边数着,一边列举着近年来民生领域的种种变化,“若非改革,这些变化是不可能出现的。”自两年多前起,林区内诞生了诸如“全国工人先锋号”的方林热力供应公司、“精神文明窗口单位”的方正林区医院以及松花江林业管理局“党员示范先锋岗”的方林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众多单位,它们在提高林区职工“幸福指数”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在这些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每日晚餐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