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与否争论升级!从科技到广告,为何愈演愈烈?

专栏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争议,早已跳脱了单纯的科技范畴,转而演变成商业甚至政治层面的议题。在科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之前,我们不应让此类纷争干扰到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若目击此类广告——“本厂奶粉绝无三聚氰胺成分”,“本厂食用油绝不用地沟油提炼”,抑或“本厂月饼乃今年新品”,我们至多只能付之一笑,不做任何评论,随后仍旧感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之严峻,连这些最基础的生产规范都成了商家夸耀的资本。

然而,当看到“无转基因成分,更健康”这类广告语时,我们通常会作何感想?实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已不仅仅局限于科技、经济和政治层面,甚至已经蔓延至广告宣传领域。新京报10月15日的报道指出,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于10月9日在微博上发布声明,明确禁止使用“不含转基因成分”以及“效果更佳、更健康”等具有误导性的广告用语。同时,农业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农业广告词,将“非转基因”作为卖点进行炒作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广告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非转基因更健康”属恶意贬低

转基因食品广告争议_非转基因更健康广告法_农业广告词

当明星遭遇绯闻风波,众多人士纷纷推测这或许只是炒作手段,意在为即将上映的新片或复出造势,至于绯闻本身的真实与否,其实并不太关键。农业部发言人提及“炒作”一词,其意似乎相近——商家可能并不关心非转基因食品是否真的更健康、更安全,他们或许只是为了制造卖点,通过夸大非转基因食品的优势,间接贬低转基因食品的品质,以此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这种行为确实可能触犯了《广告法》中关于“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规定。

然而,事情或许并不那么简单。举例来说,我们时常能目睹航空公司发布这样的宣传语——“飞机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其隐含的含义不言而喻,即是在对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贬低。然而,我们通常并不认为这类广告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根据常识,飞机的确在速度和安全方面优于火车和汽车。广告法并未将此类“合理的对比”视为“恶意贬低”,毕竟确实存在可靠的研究成果来证实飞机速度更优越且安全性更高的观点。

那么,“非转基因更安全更健康”这一观点的问题究竟在何处呢?关键在于,这种观点并未经过科学的证实。截至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上存在风险。当然,目前也尚无科学定论能够明确转基因食品在长期使用上是否安全。然而,正如我们不能将“我无法确保你明天仍将存活”比作“你今日已经离世”,在科学领域,无法确认某物的安全性并不意味着该物必然存在危险。

确保转基因言论场的丰富性

若我们认可禁止广告中宣传“非转基因更健康”的说法,这难道不是暗示在其他公共讨论领域,类似的表述也应当被禁用吗?比如,一位学者在文章中赞同这一观点,法律是否也应禁止其发表此类言论?据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这类广告用语“加剧了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恐慌心理”。那么,如果有人发表与广告词观点一致的言论,是否也会导致公众恐慌,进而也应当被禁止呢?

农业广告词_非转基因更健康广告法_转基因食品广告争议

商家发布广告与个人表达观点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广告发布属于受监管的言论领域,这是因为广告内容涉及消费者以及商家的竞争对手,而这两方的权益界限也就定义了广告言论的边界。然而,个人在发表言论时,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环境,除非言论直接涉及特定个人或在极少数情形下永川行政服务中心,个人的言论内容通常不应受到限制。所以尽管“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这样的表述,商家不能将其用于广告宣传,但个人却有权在文章中提及,亦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表。

实际上,科技领域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若因非科学或伦理因素而反对或干预科学研究,将不利于科学进步,也不利于人类的福祉。以人类基因研究为例,这类研究论文如今常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然而,前苏联曾一度禁止此类研究,导致苏联的人类基因学研究几乎消失无踪。

转基因与否的争论,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科技领域,已然成为一个商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有明确结论之前,不应该让这样的争议影响到科学研究。

总的来说农业广告词,在净化“非转基因”广告内容的同时,我们还需维护转基因话题讨论的多样性,这样的做法才能真正促进转基因科研领域的进步,才是彻底消除公众恐慌的最佳策略。

叶竹盛(专栏作者、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