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正宁的春天,田野间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田间课堂培训气氛热烈,大豆与玉米的复合种植技术正逐步普及,“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在多个地区蓬勃发展……自今年起,正宁县凭借政策的有力支持、技术服务的深入推广以及数字科技的助力,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惠农 激发内生动力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春季的农业生产,正宁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动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截至目前,今年首笔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9.4万元已通过惠农系统成功发放。此次补贴共涉及农机具224台(套),让147户农户从中受益。
无人驾驶覆膜机正在作业(正宁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针对肉牛、苹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领域进行重点扶持,借助资金支持、技术提升、机制改革等手段,致力于解决农业产业存在的规模小、分布散、力量弱的问题,并努力开拓农民增收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
县里开展了“政策入户大宣讲”活动,并设立了金融信贷的“绿色通道”,以此保障政策优惠能够直接惠及农田。此外,还特别推出了“春耕贷”这一金融产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拨出了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购买种子、化肥、地膜、农机具,以及农田水利和蔬菜大棚的建设。通过“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精准服务,满足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各种需求。”正宁县农业农村产业化中心主任张建文说。
技术护航 凝聚保障合力
近期,来自正宁县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白祎杰,前往西坡镇石家湾子村,向当地农民传授大豆与玉米混作种植的方法及操作细则。他详细解答了农民们关于品种挑选、种植模式等疑问。“以往单独种植玉米和大豆,产量始终不理想,如今掌握了复合种植技术,一亩地能增产数百斤。”参与培训的村民们如此评价。
正宁县西坡镇的石家湾子村拥有一个千亩规模的示范点,该点专门进行大豆与玉米的复合种植,图片由正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今年,正宁县于西坡镇石家湾子村大力推广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成功实施复合种植面积达1000亩。农业部门派遣了百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他们针对顶凌覆膜、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集中培训与指导。
正宁县农技中心主任任杰表示,我们计划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豆与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同时,我们将采取地膜的科学化应用、耕地质量的提高、绿色防控技术以及一喷多促等综合措施。这些举措旨在提高粮食的单产,进而实现粮食的丰收和民众收入的增加。
踏入正宁县山河镇蔡峪村的蘑菇种植大棚,只见一丛丛平菇生长得生机勃勃2025四川农机补贴目录 doc,村民们穿梭于菌棒之间,忙碌地采摘着。据消息,蔡峪村的蘑菇种植基地首批16万棒平菇已经抢先上市,预计总产量将超过240吨。菌菇产业的兴旺发展2025四川农机补贴目录 doc,正是正宁县设施农业繁荣的一个生动写照。
正宁县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种植、养殖、菌类“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成功创建了周家镇西庄村、永正镇王沟圈村、山河镇蔡峪村、湫头镇苟仁村等六个食用菌生产园区,占地超过1000亩。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企业、农户、政府协同发力,政策、科技、资金综合支持,以此推动“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赋能 提升发展能力
正宁县依托科技力量,着力推动农业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无人驾驶的覆膜机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借助预先装载的地膜和设定的程序,能够在直线轨迹上完成无人化作业。在设施蔬菜产业园中,智能化育苗大棚内,嫩绿的蔬菜种苗排列有序,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着水肥管理工作……
在正宁县设施蔬菜产业园的智能育苗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肥管理工作,这一场景由正宁县融媒体中心提供图片记录。
正宁县积极倡导蔬菜种植的机械化与集约化育苗技术,显著提高了蔬菜育苗的规模、品质和生产效率,从而为设施蔬菜和大田蔬菜的产业发展持续输送了高质量的种苗。在去年,该县瓜菜种植面积扩大至3.51万亩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产量达到了6.65万吨鲜瓜菜,并成功实现了1.624亿元的产值。
正宁县携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共同引进并推广了包括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以及绿色病虫害防控在内的多项苹果高效栽培技术。杨宁宁,这位来自正宁县榆林子镇的果农,通过参与“骨干培训”,学会了矮砧密植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如今,他的果园用工成本降低了40%,优质果品率则提升了30%,这一切都得益于智能数据的支持,而非以往的经验管理。
正宁县针对老果园品种单一、效益低下的现状,大力推广瑞阳、瑞雪等高品质苹果品种。这促使当地形成了以晚熟红富士为核心,瑞雪、瑞阳等新优品种为补充的多样化苹果种植结构。果农的收益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亩均产值从8000元增长到1.2万元。(张天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