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场高端学术活动庆河北农大110年校庆,共忆发展历程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在河北农业大学校园内,110场高端学术报告会以及“太行山道路”主题展览和校史展示等活动,于10月16日附近接连举行,引发了阵阵热潮。

来自四面八方的专家学者和众多师生欢声笑语,共同欢庆河北农业大学成立一百一十年。数十名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校长以及两院院士与该校的师生员工一同回顾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全国高等农林水类院校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也在此举办。通过这所历史悠久的老校,人们领略到了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生动缩影。

开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之先河

在河北省的保定西关地区,回溯至110年前的1902年,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呈递了一份奏章。奏章中提到:“……若不致力于地理优势的挖掘和农业的振兴,便无法保障生计和丰富财政。观察海外各国,尽管以工商业为基础建立国家,但对农业亦极为重视,设有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河北畜牧学校,还有学校进行教育……”慈禧太后阅读后,亲自用御笔批阅了“知道了”三个字。

正是从这三个字开始,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务学堂得以成立。这所院校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同样也是我国最早开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教育机构。

“普及新知、开启民智、振兴农务。”河北农大座右铭。

自学校创立伊始,河北农业大学便确立了其教育理念:农业知识的真谛非通过实习无法领悟,农业技术的精妙非经过试验无法洞察,实习与试验这两者均不可或缺。

河北农业大学110年校庆_河北畜牧学校_太行山道路教育改革

河北农业大学秉持着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融合,以及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及其朴实的学风,历经110年的风雨洗礼,始终如一地传承与积累。

建国之初,河北农业大学凭借其学科门类之全,对国家号召作出迅速响应,投身于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优化调整。该校森林系整体搬迁至北京,成为北京林学院建设的重要力量;畜牧兽医系则迁至内蒙古,助力内蒙古农牧学院的成立;农田水利系则迁往武汉,参与武汉水电学院的创建。此举使得河北农业大学一时之间赢得了“新中国农业教育摇篮”的赞誉。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畜牧学校,河北农大秉承一贯的办学理念,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该校勇于承担历史使命,迎难而上石家庄市神兴小学,不断实现关键性的进展。1995年,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林学院实现了合并,共同创立了新的河北农业大学。进入2000年,河北水产学校和河北畜牧科技学校相继加入,使得学校的办学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河北农业大学已构建起以保定、定州、秦皇岛、沧州黄骅渤海新区为核心,功能相互补充的多元化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全日制在校生数量已超过4.2万人。

开创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三十余年前,河北农业大学面对太行山区八百万贫困群众,坚守着卓越的办学理念,抓住“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的契机,将科技成果带入农户家中,将知识智慧传授给农民,将学术论文的成果留在太行山脉,开创了一条在全国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太行山道路”,并孕育了“坚韧不拔、乐于奉献、追求真理、热爱人民”的“太行山精神”。实践已充分证明,“太行山道路”既是一条将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融合的强国之路,也是一条将教学、科研与生产紧密相连的教育改革途径,更是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携手共进,共同培养人才的发展之路。

太行山道路凭借其充沛的创造力与活力,持续地进行着扩张与延伸。近年来,学校已将服务范围逐步从山区拓展至平原,从田间延伸至车间,从村域扩大至区域,从农村推进至城郊,并从传统农业转型至现代农业。同时,学校深化了“太行山道路”的工作理念,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以及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卓越的成就。此外,在科教扶贫、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农民培训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河北农业大学负责实施了“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与玉米双季高产高效技术综合研究与示范”这一项目,该课题是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的关键研究内容。课题组的所有科研人员长期扎根于生产现场,与农民群众紧密协作,不断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脚踏实地。当地居民表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学人员颇具农民特质,而驾驶员则更像教授(他们同样懂得农业知识)。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种植上,单产水平屡次刷新了省内的最高记录,平均产量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至15%。即便在2010年全省小麦生产遭遇了大规模冻害这一极其不利的状况下,项目区的小麦仍然实现了高产稳产,即便是在灾害年份。五年内,总产量提升至660万吨,节约水量达到5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相当于每年节省的水量足以抵消河北省每年过度开采的水量19.8%,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110亿元的经济效益。

河北农业大学110年校庆_河北畜牧学校_太行山道路教育改革

根据数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河北农业大学与当地政府及企业单位共签署了超过700份横向合作协议。这些合作推动了1300多项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创造了超过800亿元的经济效益。该校荣获科技部颁发的“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多个科研团队也因在“十一五”国家星火计划中的出色表现,被评为先进集体。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在科技工作中聚焦农业、农村和农民,将优势学科作为核心,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致力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并确立了“搭建大型平台,组建强大团队,争取重大项目,产出显著成果,打造示范样板”的工作方针。学校坐拥河北省内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已建立起一支超过1000人的专兼职科研团队,每年还有超过万名学生投身于科研实践。

十年间,学校科技成果的层次与水平连创新高。我国在粮食、棉花、林果、畜牧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功审定了包括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在内的新品种60余种;肩负着110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的重任,鉴定出500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6项,其中包括1项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长特别奖,以及24项省部级一等奖。荣获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计划执行卓越团队奖”,同时亦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学府科技管理杰出团队”。

学校始终坚持将着力培育既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又拥有实践技能的现代农业人才作为教育宗旨,并据此推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措施:全面推行了“311”人才培养机制和全面学分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启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项目,成功创建了16项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和97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荣获了7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以及69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项。在全国及河北省的“挑战杯”系列竞赛中,每年都有超过1000名学生表现出色。自2002年起,他们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29次,省级奖项164次,成绩斐然,位居河北省高校之最。

百年传承,教诲长存。河北农业大学培育的将近三十万名校友,宛如三十万颗播撒的种子,将“崇尚道德、脚踏实地、追求真理”的精神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上。去年春季,该校“果树9301班”的毕业生们在15年间默默资助已故同窗的父母,这一感人故事经多家新闻媒体大力报道后,迅速在各地传开,感动了无数人,泪水洒满大江南北,共同谱写了一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心赞歌。展望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坚信,河北农业大学沿着“太行山道路”必将行得更远,更广阔;“果树9301班”的精神必将持续传承,发扬光大;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姚运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