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供应关乎粮食安全!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成效几何?

化肥等农业物资是粮食生产的基石,其供应的充足与价格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2022年8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简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了《“绿色农资”升级行动方案(2022—2025)》,方案中明确了加强农资保供机制建设、完善农资流通网络体系、创新农资供应服务模式、强化农资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

目前,“绿色农资”升级项目已取得哪些显著成果?我们又该如何增强对农业的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的绿色转型?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考察。

数字化服务到家门

农资供应更加高效

近期供销总社农资局局长,一辆印有“数字移动药房”字样的货车,满载着农业物资,抵达了浙江省平湖市的绿丰农场麦田旁。丰达农资连锁有限公司的员工们将农药搬运至田边,农场的主管潘峰则将这些农药添加到农业机械中,开始进行田间作业。潘峰表示:“如今真是方便至极,只需在数字平台上下单,农资便会直接送到家门口。”

潘峰所采用的平台系由平湖市供销合作社(农合联)精心打造的“智慧农资商城”应用。在该应用中,各类新型肥料、高效环保农膜等绿色农资产品应有尽有。在农忙季节,车载的“数字移动药房”储备了充足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常用农药,并实现了“线上订购、线下配送、全链条服务”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截至目前,该地区的“数字移动药房”农资配送服务网络已拓展至涵盖500余户主要种粮农户,以及众多规模较小的农户。

完善的农业物资销售网络,对于保障农业物资供应的高效与顺畅至关重要。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与棉麻局局长龙文所述,近期供销系统不断致力于提升农资企业的实力与品质,努力构建和优化农业物资经营网络,强化对农业服务的全面支持,致力于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

供销总社农资局局长_绿色农资升级行动_农资供应链优化

龙文指出,接下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指导各省级供销合作社执行《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24—2028年)》。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们将依托“六横七纵两沿”这一全国农资流通走廊,对仓储设施进行优化布局。计划新建或升级改造大约100个国家战略性农资(储备)库,以及大约1000个县域农资配送中心。同时,还将新建大约600个县域农资企业。此举旨在推动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经营网络从点状向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庄稼挂上“专家号”

农资服务更加多样

在浙江省长兴县的港口村,村民们无需走出家门,便能在自家的田地里为农作物挂上由省里颁发的“专家标识”。

目前,众多供销合作社在原有农资供应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了新型的“庄稼医院”。港口村的“庄稼医生”吴卫彬指出,借助“浙农服”数据平台的支持永川行政服务中心,“庄稼医院”已经完成了更新换代。今年,该医院新增了农资账本、视频远程诊断等创新服务,并推出了种植补贴、保险咨询等便捷小程序,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庄稼医院”这一概念,展现了农资服务模式革新的一个方面。推动农资服务模式的创新供销总社农资局局长,是执行“绿色农资”提升战略的关键环节。

据悉,供销系统中现拥有超过六万家“庄稼医院”以及一万七千多家为农服务中心,它们为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精确细致的配方施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借助农资物联网等技术,为农民及农资经销商等群体提供包括农资价格、购销信息以及线上培训在内的综合服务,进而推动化肥农药等农资的减量与增效。各地也在不断加强绿色农资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力度,持续优化供应体系。在2023年,我国供销合作社体系的水溶性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市场销量较上年同期分别实现了35.4%和25.5%的增幅。

在江苏省兴化市的示范基地,有机肥处理中心内,工人们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上料、翻抛和粉碎作业。经过发酵,畜禽粪便转化成了黑色的粉末状有机肥料。倪伟,兴化市供销合作社旗下江苏五谷丰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样介绍:“我们与周边四家养殖场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收集这些粪便,将其变废为宝。”

实现“绿色农资”的升级换代,必须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不少地区借助农资销售及服务网络,建立了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体系,从而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大力推广由政府财政支持的肥料和农药集中采购及统一配送模式,并且积极推进农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工作。至2023年,已有60个涉农县域实施了肥药集中采购及统一配送或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农药集中配供覆盖了855万亩农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量达到了1.7亿件,同时回收了9000吨废旧农膜。

绿色农资升级行动_农资供应链优化_供销总社农资局局长

龙文指出,接下来,系统将助力农资企业整合多元创新资源,并创新其经营与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农资销售及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深入发展,同时扩大测土配方、统一防治、农业机械操作以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服务的范围。

规范管理可追溯

农资质量更有保障

在贵州省的贵定县,每当农业生产进入繁忙时期,老城区的路口处,那家供销合作社的农资店铺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乡亲们的信任,正是我们店铺的宝贵声誉所在。”该农资店的管理人员这样表达。

这家农资店的生意兴隆,主要得益于当地实施的农资商品假一赔十赔偿政策。据贵定县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彭朝飞介绍,县供销合作社相关部门负责收取各网点的信用保证金,并统一存入专户进行管理。一旦商品出现质量问题,责任则由供销合作社全面承担。其他农资销售点及厂家直销店均已在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信用保证金账户,一旦发现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户受损,经核实后,将使用该保证金进行先行赔偿。

正值“三夏”农忙之际,农资的储备是否充足、质量是否可靠、价格是否稳定,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千家万户。据悉,自“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启动以来,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切实强化了农资保障供应机制、农资质量管理及信用体系的建设。系统内定期对重点企业的肥料购销存情况进行监测,以此提升农资供应的保障能力。

强化农资质量监管力度,并持续增强对农资质量的可追溯性。据悉,已有130家系统内的农资企业加入了“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共发放了13.5亿个产品追溯码,消费者查询次数超过9454万次,从而有效提高了农资企业的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