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行业概述: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发展历程与重要作用

一、联合收割机行业概述

联合收割机农机行业发展前景,一种农业领域的关键设备,主要功能在于收割及处理各种农作物,特别是诸如小麦、玉米、大米等谷物。它集成了多种作业功能于一体,涵盖了割取、脱粒、清理以及装载等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取代了以往需要人工操作或多种机械设备的繁琐工作。借助其强大的刀具系统,联合收割机能够迅速割下作物,接着利用内置的脱粒装置将谷物与秸秆分离开来,最后将收集到的谷物存放在容器内。该设备的运用显著提升了农作物收割的效率,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同时在现代农业领域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

联合收割机的分类及描述

我国联合收割机产业走过了四个关键时期:在1950年代,以采纳苏联技术并生产出首台国产收割机为起点,为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1960年代至1980年代,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机械化进程和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1990年代至201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创新的加快,国内外知名品牌纷纷加入竞争;而2010年代至今,产业步入创新转型期,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数字农业的进步,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业的精确度。

联合收割机行业发展历程

二、联合收割机行业政策

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进步得益于众多政策的助力,特别是在对农业机械的扶持和以旧换新补贴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石家庄市神兴小学,如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旨在激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社购置高性能、环保型的现代联合收割机,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机械化程度。此外,以旧换新的政策还推动了老旧机械的更新升级,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还提升了农业机械的整体技术水平。这些举措的推行,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联合收割机产业的迅猛增长,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相关政策梳理

该报告由华经产业研究院编制,名为《2024-2030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三、联合收割机行业产业链

1、产业链结构

我国联合收割机产业链涵盖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到中游的收割机生产制造,再到下游的农作物收割应用。上游部分涉及发动机、传动系统、收割装置以及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的供应。中游环节包括研发创新、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下游应用领域则专注于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收割作业。技术进步推动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范围持续扩大,相关产业链逐步健全,已形成较为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同时正向西部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逐步延伸。

联合收割机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2、产业链下游

中国谷物产量的提升对联合收割机行业带来了正面效应,促进了市场需求的扩大。伴随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及农业生产效率的增强,农民及农业合作社对高效、自动化的收割机械的需求持续上升,从而推动了联合收割机的销量增长。同时,谷物的产量增加也促使更多土地参与生产,进而加剧了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此外,随着产量的提升所带来的收益增长,农民们更倾向于对现代农业机械进行投资,这进而促进了联合收割机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总体来看,谷物产量的增加为联合收割机行业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氛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据202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谷物产量达到了约64143.01万吨。

2014-2023年中国谷物产量变化情况

四、联合收割机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保有量不断攀升,这一现象体现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积极推动,广大农民及农业合作社纷纷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联合收割机。进入后疫情时期,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机械化作业的普及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旧型号设备的逐步被淘汰以及以旧换新政策的推行,行业在保有量方面实现了优化和升级,整体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提高,预计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将在今后持续增加。据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已达到大约173.11万台。

2020-2023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保有量变化

在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使用年限分布情况中,19%的份额属于五年以内的最新型号,39%的份额属于五年至十年间的型号,而十年以上的型号则占据了42%的份额。这一数据表明,市场上老旧型号的比例相对较高,暗示着众多农民以及农业合作社在设备更新换代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作业效率,还增加了维修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新机型占比不高显示出,尽管政策上鼓励设备更新,农民在购置新机型时仍可能遭遇资金短缺等难题。鉴于此,未来加大力度推行针对老旧设备的以旧换新政策,并加强金融扶持,将成为推动联合收割机行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中国联合收割机机龄分布占比情况

我国联合收割机产业出口业绩持续上升,这一现象显现了我国农业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国际市场的需求日益旺盛。观察出口数据,虽然年度间存在波动,但出口总量与出口金额整体上呈现出增长态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下,我国联合收割机正逐步拓展至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对性价比高的农业机械需求强烈,推动我国企业在产品定价、技术革新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在2024年1月至8月间,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出口数量达到了12749台,出口总额更是高达2.44亿美元。

2017-2024年8月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出口情况

中国的联合收割机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以及南美等新兴地区。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对价格合理且功能强大的农机设备有着强烈的需求,故而我国的联合收割机产品颇受欢迎。此外,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与这些地区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愈发紧密,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联合收割机出口量的持续增长。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对高端农业机械的需求持续上升,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凭借技术革新与品质进步,正逐步渗透进这些高端市场,从而提高了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目前,印度已成为我国农机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目的地。

2023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出口地分布占比情况

近年来,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出口平均价格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尽管个别年份的出口量有所波动,但整体均价却持续攀升,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我国农机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方面的显著进步。伴随着中国制造联合收割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在逐步增长。中高端联合收割机产品,其技术含量较高,其市场份额逐渐增加;这一趋势,进而带动了整体出口产品的平均售价上涨。

2017-2024年8月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出口均价走势

我国对联合收割机行业的购买补贴措施为农民及农业合作社带来了关键性的援助,显著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更新升级。国家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有效减轻了农户购买联合收割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对那些高效、节能、环保的机型,补贴比例更高,以此鼓励农民选用技术领先的产品。这一政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推动了行业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购置补贴的引入有效减轻了农村资金短缺的困境,进而促进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不断进步。

2021-2030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购置补贴情况

五、联合收割机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农机购置补贴的公示信息揭示,2023年度共销售了55648台联合收割机作为补贴对象。在这些补贴销售的联合收割机中,有5.22万台属于喂入量在3公斤及以上的型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五大品牌的补贴销量总计为49210台,这一数字占据了总销量的94.28%农机行业发展前景,显示出品牌间的市场集中度相当高。

2023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市占情况(参与补贴)

六、联合收割机行业发展趋势

1、智能化和自动化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演进使得联合收割机有望迈向智能化操控、自主导航和精准作业的水平。借助智能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实时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优化收割路线,还能显著提升收割作业的效率,同时降低对人工的依赖。

2、节能环保技术

随着我国对绿色农业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不断努力,未来的联合收割机将更加重视节能与环保性能,将广泛采用低排放的发动机或新能源动力系统,例如电动和混合动力驱动方式。

3、精准农业技术

联合收割机将逐步融入精准农业技术,借助GPS、无人机以及遥感等先进手段,不断提升收割作业的精确度,实现按需操作,进而降低作物损耗,提高产出水平。

4、物联网与远程监控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联合收割机得以实现远程的监控与维护功能。借助设备联网,农机操作员能够实时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进行预防性的维护和故障的排除,有效降低停机时间,并显著提升设备的使用寿命。

5、模块化与定制化设计

未来的联合收割机将运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用户可依据作物种类、土壤状况及作业需求,挑选并定制具备不同功能的机型,从而满足农业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并增强设备的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

华经产业研究院深入搜集、整理、加工了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庞大数据,对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竞争态势、供需状况以及代表性企业的产销运营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结合行业的发展路径和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预测。此举旨在帮助相关企业掌握行业最新动态,捕捉市场机遇,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欲深入了解相关资讯,敬请参阅华经产业研究院所发行的《2024-2030年中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