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农业减排刻不容缓,应对气候变化危机

迫在眉睫:农业减排刻不容缓

气候变化并非是人们可以逃避或推迟应对的将来隐患,而是一项亟需果断措施来应对的紧迫危机。随着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持续增加,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二氧化碳浓度急剧攀升,同时地球温度也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最高点(见图1)。

农业减排刻不容缓_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_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

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导致极端气候现象的频次、力度以及造成的损害愈发严重,进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数千亿美元的巨额损失。据数据统计,从2017年到2020年,全球共记录了大约3,350起不同强度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事件合计造成了约8,850亿美元的损失(详见图2)。相较于能源、交通以及工业产品生产等领域,农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更高。

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_农业减排刻不容缓_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

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在农业领域主要体现为直接与间接两种类型。气温的剧烈波动、降水量的改变、极端热浪以及飓风等自然灾害,均会直接对全球的农作物生产体系施加巨大压力,同时亦对人类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表明,全球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将导致主要农作物产量显著减少,具体包括小麦减产6.0±2.9%、稻米减产3.2±3.7%、玉米减产7.4±4.5%以及大豆减产3.1%。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真相,那就是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同样会受到不良影响。

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浓度若升至568至590ppm区间(这相当于气温上升2.3至3.3℃),那么在东南亚广泛种植的18种水稻中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其蛋白质、B族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都会明显减少,从而对超过6亿人的营养和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此外,气候变化还间接导致作物病虫害的扩散,这一现象同样会对农业生产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然而,农业活动与全球温室效应的关系并未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农业不仅深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同时它本身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实际上,农业、林业活动以及土地利用的改变共同导致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约17%的份额。

若将食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储存、运输、包装、加工、销售以及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纳入考量,那么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升,达到21%至37%之间。同时,农业生产本身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的恶化程度。据研究指出,全球80%的森林砍伐行为与农业生产活动有着直接关联。

农业生产活动可能引发土壤的侵蚀与退化,进而削弱土壤固碳的能力,导致更多的碳元素释放至空气中(详见图3)。更为严重的是,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中,非碳成分的比例极高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主要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根据数据统计,农业产生的甲烷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45%,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则占据了全球总排放量的77%。

与二氧化碳相比,这些气体在引发全球气温升高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甲烷在吸收热量方面的效率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而氧化亚氮的吸热能力更是高达二氧化碳的三百倍。若不采取积极措施,随着世界人口和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不断攀升。依据联合国的预测,至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超过30%,增至97亿之巨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这必然会导致对食物及资源的需求量显著攀升。

农业减排刻不容缓_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_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预测,至2050年,全球每年需增产约50%的粮食,以保障日益膨胀的世界人口的基本需求。这一需求无疑会对农业生产体系带来极大的挑战(详见图4)。若维持现有生产方式,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大幅攀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将日益加剧,例如,生物多样性将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农业参与者迫切需要探寻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有效遏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这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_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_农业减排刻不容缓

全球行动:各国加快净零转型步伐

随着气候变化威胁的持续加剧,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积极联合,共同努力推动全球实现碳中和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成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促进各国政府间的气候变化谈判与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自1995年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每年都举行缔结方会议(COP),亦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旨在推动各国政府就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并实施行动协议。

在2015年12月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上签署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迈向净零排放的关键里程碑。《巴黎协定》作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公约,涵盖了所有签约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承诺,并敦促各国逐步提升这些承诺的力度。此外,该协定还确立了三项长期目标:

本世纪的目标是确保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2℃的界限,同时积极探寻将这一上升幅度进一步控制在1.5℃以下的具体策略。

• 每五年审查一次各国对减排的贡献。

通过提供气候资金支持,助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推动其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

截至2021年年末,19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其中192个国家对该协定表示了批准。2021年11月,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该宣言中,两国承诺将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具体措施包括降低甲烷排放量、逐步减少煤炭的使用,以及致力于保护森林资源。《联合宣言》中指出,我国计划在2026年至2030年的五年间,逐步降低煤炭的使用量,并且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制定旨在加强甲烷减排的国家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