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多地春收忙,现代设施农业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突破口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某个角落,温室大棚内农户们正忙着收获成熟的香瓜;而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培育的樱桃已经挂满了枝头……目前,我国北方众多地区正忙碌于春季耕作,众多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基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春收”景象。

所谓现代设施农业,指的是在环境相对可控的条件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动植物的高效生产,这种模式已成为现代农业中新型生产力的典范。我国长期将现代设施农业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切入点,不断推动其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装备的迭代更新,使得其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山东省寿光市的蔬菜产业示范园凭借智能温室、物联网技术和先进的运营策略,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的高效生产,拥有60万亩的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从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与此同时,陕西省杨凌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则集成了环境控制、滴灌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农业 发展 政策支持,通过大数据的实时监测突破了季节的限制,其单位产量是露天种植的八倍。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现有现代化种植设施覆盖面积已超过四千万亩,这一数字占据了全球设施农业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此外农业 发展 政策支持,大约七成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以及超过五成的养殖水产品,均来源于设施养殖。

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_中国设施农业规模分析_农业 发展 政策支持

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力度对于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农村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中明确指出,预计到2030年,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区域分布将更为科学合理,科技装备水平将显著提高,稳定生产和保障供应的能力也将得到显著增强。同时,设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将显著提升,其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竞争力也将持续增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由农业农村部发布,该文件预测到2035年,设施农业将实现全面升级,供应保障能力将显著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将显著提高,同时其带动作用也将明显增强,从而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食物的需求。展望未来,现代设施农业有望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重要标志。

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协调不足、资源保障薄弱以及绿色转型滞后的诸多挑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强化宏观规划,采取多种措施来弥补不足之处。

致力于打造全面协调的发展格局。着重优化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针对中西部与东部在设施农业发展上的差距,优化“东部支持西部、强化带动弱者”的区域合作架构,解决设施农业发展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健全政策协同的配套机制,组建跨部门的设施农业协调小组,各级政府迅速推出相应的实施细则,并设立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建立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并设立专门用于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基金,借助特许经营和投资补贴等手段,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以财政引导、金融创新和社会资本为支撑的多元化支持体系。

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现状_中国设施农业规模分析_农业 发展 政策支持

促进环保科技的发展与转化。加速推进现代化农业设施中环保技术的研发,提升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打造企业绿色生产认证体系,形成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支持体系。优化投资风险共担体系,减轻相关企业的投资风险,研发市场化风险规避工具,构建设施农业“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合作机制,促进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设立专门板块,为技术密集型公司开辟股权融资途径。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及金融部门的协同创新,突破温室技术核心难题,打造“政府-银行-担保”融资架构,塑造可推广的完整产业链模式,为全国树立榜样。

标准成为推动创新与发展的双重引擎。我们致力于加强标准品牌的构建与孵化,采取一系列手段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构建了设施农业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实施了“现代设施农业名品”的培育计划。同时,我们定期对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进行评选,并对入选产品提供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扶持。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设施建设,补充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倡导“设施化农场与社区团购、电商直播相结合”的新模式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并构建设施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张宇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