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田间农事繁忙。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地方,旋耕机激荡起层层泥浪,每日可耕作达20亩;而在茂密的竹林和海洋中,“小火车”来回穿梭,运送竹材和肥料,翻山越岭;在摇青车间,借助“茶小智”系统的精确调控,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这样的立体农业生产场景,正不断在闽北地区显现。
农业稳固,国家得以安定;农具精良,农事得以顺利。福建省南平市根据丘陵山区的实际情况,秉持政策引导,不断促进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的结合,特别强调提升农业机械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及机械化服务水平。2024年,南平市在农作物耕种收方面实现了79.3%的综合机械化率,较上年提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水稻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3.6%,同比增长了1.6个百分点,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政策驱动“引”,推动农机装备质量同升
6月11日,踏入南平浦城万鑫农机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农机设备依次排列。正在对插秧机进行保养的马芳华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她说道:“近年来,合作社购置了大量的新型农机,所获得的购置补贴总额已超过200万元。”
浦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的推广技术股科员郑伊琳表示,该型号农业机械的市场售价为8.8万元,根据相关政策,用户可申请到3.6万元的补贴。当农机达到报废期限,通过废品回收还能获得一笔收入,同时还能领取8000多元的报废补贴。更便捷的是,群众只需通过手机操作,便能够顺利完成补贴的申请流程。
南平市紧抓“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核心任务,不断强化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购买补贴的力度足以吸引农民参与,同时,他们还细致入微地执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行业发展前景,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确保补贴到位、信息公开透明。2024年,全市成功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3亿元,这一数额在全省位居首位;利用这些补贴资金,共购置了3.38万台(套)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受益的农户数量达到了1.67万户。
为了让农机报废和更新过程更加便捷,南平市积极把握“两新”政策的实施,着力推动农机报废更新工作的开展,迅速淘汰那些老旧和能耗较高的农机设备。同时,及时发布了27种报废更新补贴的机具范围,并公开了全市18家报废农机具回收和拆解企业的详细信息。2024年,我们运用了报废补贴资金1019.1万元,这一数额在全省范围内位居第二,占总资金的比例为28.14%;同时,报废了1740台(套)农机具,此举惠及了684户农户。
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因此晾晒稻谷成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入库的关键步骤。南平市通过实施水稻烘干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烘干能力的提升,并指导合作社建立了粮食产后烘干和仓储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发放烘干项目补贴共计866万元,并配备了2968台(套)谷物制种烘干设备,使得水稻的烘干能力已超过80%。
农机农艺“融”,推动农机服务增质增效
南平享有“福建粮仓”的美誉,其下辖的10个县(市、区)中,有8个被认定为省级商品粮基地县,其中7个更是荣获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的称号。南平在“融”的工作上不遗余力,不断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作业、提升职业农机手队伍的业务融合能力、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的融合力度,从而让耕作不再仅仅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陈家俊,一位90后的青年,担任延平区乐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他向记者透露,合作社成立初期仅负责自家200余亩耕地的管理。然而,如今它已拓展至“田保姆”代耕业务,覆盖了超过4000亩的田地。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一条龙”服务,每亩仅需500元,价格比以往的人工费用低了一半。此外,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每亩的产量还能提高50斤。
农机农艺的结合,其效能的提升离不开“融合”这一策略。在南平市,该市聚焦于水稻的机械化种植与收割等核心步骤,坚持不懈地推进水稻机械化插秧服务计划。对于种植面积超过100亩的农机主体,政府提供每亩20元的补贴;到了2024年,全市的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了113.69万亩农机行业发展前景,机械化插秧的比例高达49.7%。
农机作业队伍的培养,离不开通过“融合”来激发人才潜力。南平市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培训班、演示会以及现场会,并与高素质农民的职业培训相结合,致力于构建一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农业机械化作业团队。去年,全市共举办了56场各类培训活动,参与培训的人数超过了4000人次。这些活动显著提升了农机作业的效率,增幅达到了30%以上。此外,还有2位农机手凭借卓越表现,光荣地被纳入了全国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名录。市农机化发展中心综合科科长林恒彬如是介绍。
提升农机服务质量和效率,需依托“融合”政策惠及民众。南平市打造了“县级农耕服务中心—乡镇农耕服务站—村级托管员”的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推动农机专业服务团队和家庭农场广泛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均已建立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预计到2024年底,将完成123.73万亩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服务农户数量达到9.3万户。
因地制宜“研”,推动农机发展向新前行
闽北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业发展长期面临“资源短缺、有机物难以有效利用”的难题。然而,近年来南平市坚定地推行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针对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不足,开展了关键项目的攻坚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
抵达顺昌县彭德吉负责的竹林,单轨运输机正在将装有复合肥的袋子运往山上,他感慨道:“以往我们主要依赖人力搬运春笋和肥料,每日的运输量仅限于两三百斤。自从安装了轨道车,现在每天可以运输两三千斤。”
云鹿机电,本县的单轨运输机研发团队,其创始人翁丽云表示,他们通过自主开发的APP,能够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以及故障的提前预警。此外,该团队还荣获了“南平市级创业乡村振兴项目大赛一等奖”。从起初的山区小店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农机企业,云鹿机电亲身见证了南平农机产业的补链与强链过程。
南平市致力于推动育企研“新”的发展模式,坚守研产推用相结合的道路,全市共有农机生产企业43家,年产值高达3.5亿元;同时,成功研发并推广了轻便型农机、蔬菜移栽机、果园轨道运输机、茶叶初加工机械以及破竹机等多种特色作物农机。
南平市致力于推进“新”战略,聚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需求,把智能化育秧和插秧作为技术创新的切入点,不断促进农业机械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建阳区率先引入了自动化水稻育秧生产线;而邵武市、浦城县等地则引进了配备自动驾驶系统的高速插秧机,实现了厘米级的精准控制。
南平市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尝试“农业与低空经济”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起初应用于农药喷洒和播种施肥,随后逐步拓展至农田测绘、作物监测以及农业运输等多个领域,有效破解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自2018年起,全市共审批了746台农用无人机,并发放了超过千万元的补贴,同时吸引了约五千万元的社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