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科研成果助力农业发展,从育秧到防病,科技引领变革

你知道吗?在江苏省的镇江市,江苏大学研发的低碾压率再生稻联合收获机正在助力越光稻的收割工作。这不仅仅是一个机器的故事,更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育秧和插秧全靠经验,而现在,有了专家的指导,农民们对丰收的信心更加坚定。这种转变的背后永川行政服务中心,正是科技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从理论到实践: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模式

在河南省南阳市的麦田之中,江苏大学的科研团队正对当地的农民进行小麦病害预警系统的安装指导。该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具备实时监控小麦赤霉病的能力,旨在预防病害的发生。项目负责人杨宁教授指出,该系统通过整合多种芯片,能够对作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病害风险进行实时感知和评估,从而为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指出,该校针对农业领域的最新需求,设立了17个科技创新团队,致力于“方向引领者与跨学科大型团队”模式下的技术攻坚。在最近几年,江苏大学的涉农学科团队成功攻克了45项关键技术难题,其中6项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并研发了无人收割机等智能化农业设备。

科技成果转化:让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近期,在黑龙江广阔的田野上,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江苏大学与黑龙江北大荒众荣农机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型国产圆盘耙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项目负责人郭顺教授透露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这款新型硼钢耙片的故障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以上,其使用寿命可延长约40%,并且燃油消耗减少了14%以上。目前,该产品已经在黑龙江、新疆、江苏等主要农业区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共计推广了300多套,成功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有效替代。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示范单位,江苏大学积极与产业界需求接轨,深化与政府部门、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校友企业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并与江苏常发集团等众多企业携手共建了超过十家的智能农业装备研究机构以及联合研发平台。邢卫红校长指出,学校正致力于农业现代化产业链的构建,积极推进农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及其成果的转化应用,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生产最前线发挥更大作用。

人才培养:到产业一线“练精兵”

将原本的平土框轮子改造成可升降的双排轮式结构,这样既能有效调节作业的深度,又能确保机械的前后平衡。进入二月底,江苏大学农机装备工程专业的研三学生郭小虎,随同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的团队,对南疆地区的整地平土机械进行了适应性改进。在新疆农垦科学院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郭小虎已经投身于农业科研实践一年有余。他感慨地说:“我的成长离不开这里提供的实践平台。”毕业在即,郭小虎作出选择,投身新疆农垦科学院,致力于新疆农业装备领域的研究,倾注自己的青春力量。

农业科技发展缩影_江苏大学再生稻联合收获机_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

邹小波副校长指出,将学生送至产业前线进行实践锻炼,是该校培养涉农人才的关键途径。学校秉持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理念,努力缩短专业与产业之间的距离,并要求学生全方位参与其中,以避免毕业生出现对知识一知半解的现象。针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江苏大学对学科专业布局和资源分配进行了优化调整,设立了“农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单元,并特邀全国脱贫攻坚的杰出代表赵亚夫等超过20位农业领域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职位。同时,学校持续优化“课堂+田间讲堂”相结合的耕读教育模式,致力于创建一个专门培养农业科技领域顶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特区。

农业科技的发展之路

从依靠人力肩扛到实现全机械化作业,从传统耕作到运用智能技术种植,科技力量推动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快速转型。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已提升至27.6%。近年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逐渐普及,大田中连片集中的地块日益增多。在收获季节,大型收割机成为田间地头的“明星”。确保丰收粮颗粒归仓,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收割机在研发与推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智能化方面,自动驾驶、作业数据分析等先进功能已逐步应用于国产大型收割机,显著提升了整机的作业效率;在适应性方面,国产大型收割机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粮油作物和地形条件下的作业需求,部分国内企业已成功掌握了脱粒、清选、底盘等关键技术。

智慧农机进田间:农业生产“动力变革”

在山东省临沂市沂河新区相公街道的沙兰农场,今年秋季播种期间,200亩的试验田上,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精量播种机和智能施肥机等众多智能化农机设备争相亮相,展现出浓厚的科技气息。而在试验田不远处,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正操控着智慧农业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这些“大铁牛”在田间的作业表现。

该平台不仅能够直接展示作业面积、行驶速度、农机运行状态等关键数据,还具备实时分析作业进展的能力,全面覆盖耕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极大地简化了生产作业流程。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沙兰农场。现在,许多乡村的田间都配备了农业物联网系统,包括微型气象站、病虫害监测装置、传感器等设备,通过智能终端,农民可以轻松掌握田间的土壤湿度、虫害情况、作物生长状况等实时动态。

农田与网络相连,管理变得更为精确高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在农业机械领域得到应用,使得农业机械变得更加智能化。农田与车间无缝对接,研发企业全面投入力量。近些年,我国企业在智能农业机械的研发方面持续增加资金投入,众多企业成功研制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型拖拉机、无人机喷药系统等产品,智能农业机械正逐步实现从零部件到成套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智慧农机的研发与推广

智能农业机械驶入田野,农业生产的“动力革命”得以实现,这得益于强有力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我国对购置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强。从2012年到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贴资金高达2500亿元,助力3200万农户购买机具4000万台(套),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量、高效能以及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的迈进。

江苏大学再生稻联合收获机_农业科技发展缩影_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

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中指出,应着力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的数字化改造,同时致力于研发和推广能够实现高精度作业的智能农业机械。我国智能农机装备行业亟需持续提升其核心竞争能力,这包括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标准和检测体系、优化智能农机作业的通行环境,以及培育和壮大优秀的农机企业等,这些举措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专用农机装备的提档升级

我国疆域辽阔,作物种植种类丰富,农机市场需求多样化,那么如何让农民能够使用上更加得心应手的专用机械呢?业界专家指出,需着力提升农机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研发、生产和推广的紧密结合,从而加快专用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步伐。

与中国达文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进行深入合作的,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在辣椒种植户运用收获机进行作业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实验室无法预见的诸多问题或特殊情况,针对这些问题,他们会提出具体的建议和需求,而我们则会根据这些反馈,对收割设备以及清选参数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改进。吴海华,该公司科技发展部的负责人,阐述道,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我们能够促进实现更为显著的成果。

如今,机械化生产不仅在粮食生产领域展现出卓越能力,而且在诸如大宗经济作物种植、畜禽水产养殖、果茶菜栽培、设施农业以及农产品初级加工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显著进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结语

农业强国愿景的实现亟需科技的助力,而科技的进步又与人才的培育息息相关。江苏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方法,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还培育了大批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故事涌现,为我国农业的明天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讨论话题

关于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你如何看待?科技在这一进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期待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