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的耕作期间,广州地区显著展现了现代农机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投入了约97万千瓦的农机总动力,以及超过3.8万台套的农机具,全力以赴确保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在确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指导,全力推进农机春耕备耕的各项工作,实现了计划早、部署早、行动早的目标。
强政策,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
广州市积极响应中央及省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指导原则,并结合最新出台的《广州市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强化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
2022年,市财政划拨了3135万元用于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数额在中央补贴标准之上进行了提升。同时,我市在全省范围内首次推行了水稻精量穴直播和水稻农用无人机直播作业的补贴政策,并实施了固定数额的补贴措施。
同时农业植保服务实施方案,针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水稻精量穴直播、水稻农用无人机直播、无人机植保社会化作业服务,市财政分别提供80元/亩、50元/亩、20元/亩、20元/亩的补贴,旨在迅速提升水稻机种机械化率,填补这一领域的不足。今年,预计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业补贴覆盖面积将超过10万亩,这将有助于推动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并有效促进农机化整体发展,实现补齐短板与全面推进的目标。
优服务,加速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构成了农民增加收入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主力支持,它在促进小规模农户与现代农业高效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纽带角色。
广州近年来积极推动农机合作社的壮大,实施了倾斜的购机补贴政策,对水稻插秧机等关键农作物生产所需的大中型先进农机具的购置给予了更高的补贴,补贴比例达到了省级定额标准的1.7倍,同时,市级财政拨款300万元,以支持农机合作社进行社会化服务示范项目的建设。
截至目前,广州地区已有四家农机合作社荣获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称号,另外还有两家农机合作社成功晋级为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
本年度,全市共有大约84家农机服务单位参与到“春耕”的农机化生产中来,他们主动推广跨区域作业、签订合同作业以及农业生产托管等多种农机作业服务模式,将服务内容从单一的作业扩展到了全程化的服务领域。服务组织致力于实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助力各区编制合同范本,对服务标准、规范和价格等方面进行明确,以此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并促进小农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与快速发展。
育人才,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
广州市农业农村部门针对春耕备耕需求及农机生产短板,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等渠道,实施网络教学、电话远程辅导、微信视频互动等信息化方式,广泛开展农机实用技能、维修技术以及安全操作知识的培训,强化对现有农机操作者及新购机农户的培训力度农业植保服务实施方案,持续提升他们的操作技巧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农机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广州市充分发挥“土专家”的专业优势,全市共有12位省级农机使用领域的“土专家”深入生产现场,他们从事农机化生产、农机维修的指导以及培训授课等工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机化技术的升级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步增强农机化新技术的试验与展示,以及其在全市各区域的广泛传播,各区纷纷举办多场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的实地展示活动。在推广传统水稻机械插秧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水稻精准穴播和农业无人机播种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鼓励“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以促进水稻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此外,致力于构建水稻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示范区域,以期形成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成功经验。
重监管,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广州市全力执行省、市安全委员会及上级农业部门对安全生产的指导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严格加强农业机械牌照和证件的初始管理,严格规范驾驶员的考试流程,推出“下乡送考”“下乡送检”等便民措施,增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检查与宣传教育,着重于农业机械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治,加快淘汰安全性能不佳的旧有设备,从而加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根基。
自年初至今,我市农机管理部门累计组织实施了90项农机专项活动,并派遣了315名执法人员参与,对209台套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进行了审查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同时检查了86家农机合作社等场所,并发现了18处安全隐患并进行了整改。此外,发放了590份农机安全宣传资料,并在线上对1826人次进行了安全警示教育,从而有效维护了年末年初及春耕备耕期间的农机安全态势。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傅鹏
【通讯员】穗农宣
【作者】 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