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在省政府批准的基础上,特此将省农委发布的《2003年秋季种植工作指导意见》发送给你们,要求你们严格依照此意见进行操作。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八月四日
关于2003年秋种工作意见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二三年七月二十六日)
秋季播种是农业年度工作的基石。做好秋季播种,对于灾区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确保全省来年夏季的丰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今年的秋季播种工作应将农民增收作为核心目标,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主线,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关键,力求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首先,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着力提升小麦、油菜等关键农产品的品质比率,着重打造一系列高品质专用小麦及优质双低油菜的示范园区,力求全省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达到40%,优质双低油菜占比达到90%。此外,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提高来年夏季粮油产品的质量安全程度。二是要在生产技术层面实现新的进展。通过主攻单产,我们计划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全省小麦和油菜单产分别超过300公斤/亩和130公斤/亩。此外,秋冬季农业开发需实现新的突破。我们要进行统筹规划,明确重点,增强开发力度,在优化粮油作物区域布局的同时,加速发展秋冬季蔬菜、牧草等高效经济作物。同时,在病虫害控制和良种应用等关键技术领域,也必须实现新的突破。需实施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增强对病虫害的防控效果,广泛普及配方施肥、机械化播种收割等实用技术,从而为来年夏季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的提升提供技术保障。此外,在服务模式上需实现创新突破。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将工作重点下沉至基层,深入农村,克服重重困难,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农业技术和信息能够真正抵达农民手中,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要实现上述五个突破,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六项措施:
一、调整区域布局,强化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开发。
依据农业部关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规划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对秋季种植作物的配置进行优化调整。在确保长江沿岸油菜种植稳定的同时,着重开发江淮地区,致力于打造长江沿岸及江淮地区共计100万亩的双低油菜产业带;对于弱筋小麦,应向淮河流域集中种植,而强筋小麦则应向淮北中北部地区集中,重点构建淮河流域400万亩的弱筋小麦产业带和淮北中北部600万亩的强筋小麦产业带。依托国家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以及农产品优质化项目,我们集中了资金和技术资源,推行了大规模的种植、标准化的生产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通过良种补贴政策作为核心手段,我们实现了统一的种子供应,确保了每个村庄、乡镇乃至整个县域都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单一农产品品牌。
二、突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转化步伐。
首先,着重于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加强病虫害预报体系的建设,提升预报的准确性,通过培育和选用抗病优良品种、调整生态环境、筛选并使用高效农药以及构建重大病虫害防治的应急响应机制等多种手段,有效地遏制病虫害的侵害。其次,充分运用优质种子在增加产量、提升品质和抵御灾害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各地需确立主要推广的品种,精心挑选适宜的搭配品种,主动引进并筛选出接替品种,力争迅速构建起主推品种、搭配品种、接替品种的层级结构,务必改变生产用种种类繁多、混乱无序的现状。同时,需强化品种配套技术的研发和展示,确保优质种子与先进技术相匹配,充分发挥优质种子的增产效能。在挑选优良品种时,需注重其优质、高产、抗病等综合特性,特别是沿淮地区,将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能力作为品种选择的首要考量。对于油菜,应优先选择“双低”高油分和抗(耐)菌核病的高产新型品种。在淮北中北部地区,小麦种植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降低春性品种的种植比例,并适度增加弱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此外,还应积极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提升技术应用的标准程度。以精简的播种技术为支柱,实施农业机械与农业技术相结合;广泛运用高产量且品质稳定的种植方法,以及轻简化、节约成本且提高效益的种植技术。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要努力寻找实现优质种子统一供应、病虫害统一治理、肥料统一调配的有效方法,以此提升技术服务在组织层面的效率。其次,需加速技术的物质化进程,比如通过研发和推广包衣种子、专用肥料、专用农药、育秧剂以及新型农机具等物质化技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将复杂的技术简化,将单项技术集成,以推动技术的有效普及和应用。再者,积极提倡技术承包服务的推广。组建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创立多样化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包括代为耕种、代育秧苗、生产资料供应、土壤检测与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高品质安全产品开发等一系列专业、系统化的技术服务,以此加强农业技术人员与实际生产活动的紧密联系。四是推动农业技术支持体系主动融入产业化的运营模式,积极与商业供销、粮食管理、科研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等机构展开紧密的协作和联合,确保龙头企业能够顺利建立生产基地,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资供应和技术支持。五是着力推进示范性服务工作的落实。派遣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设立服务点,打造高标准、高产量示范区域,设立乡镇科技展示基地,主导农业科技展示园区的建设,通过举办“万、千、百”级优质高产展示活动,有效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此外,重视信息服务的优化。广泛运用各类渠道,加速信息的传播,提升信息及技术的普及率。
四、抓好产销衔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我省把握扩大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的优势,促使企业与农民达成产销协议,大力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助力企业拓展市场,并指导农民依照规范生产。加强弱筋小麦市场的拓展力度,推行“走出去”的发展策略,与省外企业构建稳固的产销联系,保障高品质弱筋小麦的持续稳定增长。提升优质油菜的多元化应用,打造知名品牌,进而推动油菜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在完成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之际,将土地整理、土壤肥力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沟渠建设等视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确保在秋收前,有序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需借助科技力量,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在抗灾秋收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沿淮地区,应将“三沟”配套作为提升秋种质量的着力点。江淮区域需把握水稻收割后土壤墒情良好的优势,积极推广油菜早播技术,以降低秋季干旱对油菜播种的不利影响。长江沿岸地区需及时开挖排水沟渠,保障油菜种植的适时性。各地需提前制定抗灾应对计划,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充分准备,确保在最佳播种时期内高效完成秋季播种工作。
六、加强领导,确保今年秋种水平有明显提高。
各地务必高度重视秋季播种工作,需深入分析并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同时需增强支持力度,优化小麦、油菜等优质种子补贴的试点项目,并积极推动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的构建。需高度重视种子培育、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等农业根本性事务,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应对突发重大病虫害的紧急防治措施、土壤肥力监测以及秸秆禁烧等新技术的推广使用给予充分支持。同时,应将受灾地区的秋季种植工作视为抗灾救灾的关键环节,协助灾区克服种子、肥料及种植资金等方面的难题。各相关部门应依据自身职责,主动高效地推进相关工作。农业部门需迅速安排种子调运及供应事宜,农机部门需加强农机服务,提升机械化作业效率,供销部门需确保农资供应充足,金融部门需增强秋种小额贷款的发放力度,保障秋种资金充足,工商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需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违法行为,确保秋种农资的品质。